即時文摘

善用制度資源 兩帖良方助未來經濟(文:林朝暉、蔡家俊、陸瀚民) (09:00)

失業率屢創新高,勞動市場需求明顯放緩,今年《財政預算案》的焦點都落在如何增加對各行業及階層的派糖措施。可是,單純用政府公帑來轉移支付,恐怕僅能保住職位、延緩問題。如果香港要創造新機遇、為未來經濟創造新增長,預算案就應該要固本培元,更要思考借用民間智慧,發掘更多創意經濟來自救。

擴大大專學生資助及借貸受惠範圍

來年勞動市場需求低迷,對於缺少工作經驗的大專畢業生來說更一職難求。不少應屆畢業生先經歷了前年的社會事件、再經歷了去年疫情停課或在家學習,導致實習機會大減、工作經驗欠奉,連最後兩年的校園時光也蒙上陰霾。現時面對求職困境,讓青年難以看通職場上的前景和希望。

為此,政府應考慮擴大現時學生資助處(下稱「學資處」)的「入息審查學生貸款」及「免入息審查貸款」適用範圍至畢業3年內的專上學生,讓他們在畢業後3年內仍可申請貸款;將過去4年已繳付的專上學費及生活費貸出。這安排,目標幫助以下3類畢業生:

第一類,學生家庭入息在學期間尚能應付供讀、屬中低收入的家庭。這年經濟急轉直下,畢業生求職不易,若能在政策上提供彈性,容許畢業3年內可以申請資助或貸款,客觀地能替不少中低收入家庭減輕壓力,減少青年的負罪感。

第二類,讓一些畢業後短期內無法找到合適工作的畢業生,暫且利用資助及貸款短暫渡過逆境,或令他們更容易在工資水平上作出適當委身及讓步,以求累積行業及工作經驗,沉澱及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裝備未來。

第三類,是願意將「青春搏明天」的年輕創業者。不論是電商視頻平台、為傳統企業提供互聯網方案,或創造另類產品及服務,甚至到內地大灣區尋找機遇也好,按現時每年學費貸款上限約4萬至6萬元計,4至5人的團隊已經可以湊成啟動資金,足以鼓勵有志青年以合伙形式共同尋找新商機,為自己創造創新職位;讓創意不至埋沒,或過早被市場環境否定青年的無限可能性。

根據學資處過往數據顯示,學生貸款拖欠比率只有約5%的甚低水平;相信擴大學生資助及貸款的適用範圍,不會構成政府長遠財政壓力;相反,更會為有志青年提供機會,為青年才俊提供助力,為香港未來投下希望種子。

撥出「未來基金」作全球性投資 應付基建發展

香港的未來,除了人才之外,筆者亦認為政府也應善用本港原有的「未來基金」,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利用資金支持香港創科等項目和中長期大型基建。

2016年成立的未來基金多年來回報雖然穩定,但和外匯基金的回報率卻無極大差別,似乎還未有達到成立未來基金「爭取更高回報」的初衷。參考外國例子,成立主權基金作全球投資的作用有二:應付長期支出,如退休金或公共基建支出,和抵消經濟轉差時,對單一產業經濟體的影響。本港作為外向型經濟,容易受外圍經濟波動影響,在疫情和中美貿易戰下,經濟元氣大傷。同時,本港陸續上馬的多個長遠基建項目,每年在工務工程的投資金額平均達1000億元,香港面臨結構性赤字的機會將會大增。

香港現時的外匯基金儲備充足,是全球十大由主權政府持有的基金之一,可作為香港中長期的基建及金融市場穩定重要的後盾。

建議特區政府可以將未來基金一分為二:一部分可以由第三方獨立非官方機構管理,作全球投資,為香港未來基建項目提供穩定而高於外匯基金的回報,避免出現結構性赤字;另一部分則集中在由財政司長去年提出的「香港增長組合」,加碼投資在本港創科、科研及其他具增長潛力的互聯網項目之上。

這不止是填補現時純粹依靠政府的大學資助、創科局、科學園等官僚審批方式,欠缺彈性及靈活度的缺點;更是發揮投資及戰略眼光,善用政府主權基金來推動及加持本港創科及互聯網項目,創造下一個香港企業代表作。其中價值不止是以回報率衡量,對香港尋找未來產業增長點及改善創科環境的信心,更是功德無量。

簡而言之,香港不能再依靠派錢等短期經濟類固醇;上述兩項建議,均是一帖容易獲得跨黨派支持、兼顧青年及香港未來增長的固本培元良方,讓香港市民感到雪中送炭、貼地,及感受到政府的執行力。

(作者按:「為正策士」是一個行動型智庫,成立於2015年)

作者林朝暉是「為正策士」理事,蔡家俊是「為正策士」成員,陸瀚民是「為正策士」聯合創辦人、資深公共事務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