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通識科修訂針對的是年輕人價值觀(文:周永新) (09:00)

本專欄以「厚生實錄」為名,開宗明義,就是文章以記實為主,並非為了推銷個人主張,也非為了自己的理念而月旦時事。當然,文章不能沒有自己的觀點,筆者也不可能沒有自己的立場,但過去兩三年,相信讀者也看到,本欄評論多從市民的角度出發,無論褒或貶,主要視乎事件對市民福祉的影響。11月26日報道:楊潤雄:通識科將改名 公開試評核及格或不及格

筆者發覺,近年社會上的爭議話題,評論者總是立場先行,各說自話,事件難有愈辯愈明的空間。筆者以下要討論的,也正是這樣爭議性話題——通識科課程的修訂。

通識科是在董建華出任特首時引入的:當初幾位鼓吹通識科的人士,都對教育工作有極深的認識和抱負;建議提出後,即得到教育界和不同政黨的支持,認為通識科不但可以增加同學對社會、國家和世界的認識,且可加強他們批判性的思考能力。2009年,通識科成為中學生的必修科目,正如中、英、數一樣,是中學會考時必須考核的科目。

董建華承認對通識科「睇漏了眼」

通識科開始被人質疑,大概是2012年「反國教科運動」以後的事:當時,一些建制派人士提出的批評是:為什麼學生對國民教育有這麼大的抗拒?為什麼老師沒有好好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國家?學校課程是否出現了問題,以致學生對政府有這樣敵對的態度?審視現行中學課程後,他們發覺通識科與國民教育最有關係,結論是:通識科「教壞」學生。到2014年的「佔領行動」,當大批中學生經常留守金鐘佔領區時,批評通識科的人士更相信,是老師透過通識科和相關活動鼓動學生反抗政府,並且在價值觀念上,引導學生相信,自己所做的是公義的事。到了這個時候,通識科成為眾矢之的,連最初支持通識科的前任特首董建華,早前也承認自己當時是「睇漏了眼」!

上月下旬,由陳黃麗娟擔任主席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完成檢討後提交報告,雖然報告內容涵蓋中、英、數等主要科目,但最為社會關注的,還是有關通識科的建議(見《明報》2020年9月23日〈通識書倡強制送審 新近事不宜討論〉)。專責小組的建議包括:(1)通識科仍應「必修必考」;(2)通識科教科書應納入現行課程送審機制;(3)縮減、檢視課程內容,不宜討論新近發生的事件。專責小組提交報告後,一般情况,教育局三四年後才會作出修訂,但這次有關通識科的修訂,筆者相信,政府很快便會作出決定。

今次通識科課程修訂引起的爭議,筆者有以下觀察:

課程修訂建議不切實際、不可行

第一,今次通識科課程的修訂,政治意味明顯大於一切。首先,為什麼通識科的教科書要強制送審?為什麼新近發生的事件不宜討論?其實,通識科優勝之處,是老師可靈活運用教材,並且在特定教科書外,還可加入其他資料作為補充,包括專家和學者對事件的評論,這樣可豐富學生的思考。現在批評通識科的,總覺得老師引用的資料和評論,不但負面的佔多數,對一些概念的解釋,例如「三權分立」、「以法達義」,老師也多有自己的立場,而且十分偏頗,簡單來說,就是「政治不正確」。不過,就算以後教科書必須送審,把「不正確」的部分刪除或修訂,難道老師不可在課堂上引用其他資料作補充?難道老師講解時連提出別種觀點都不可以?若然老師只能依書直說,不可加添、不可減少,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

至於不可討論新近發生的事件,「新近」怎樣定義?筆者中學讀書時,中國歷史到清末為止,連辛亥革命也不包括在課程內,想必因為民國一切事皆未有定論。現在所說的「新近」,難道香港回歸以後的事都不可討論?歷史長河中,香港特區的23年實在算不了什麼,但這樣做,通識科豈不成為另類「歷史」科目?此外,通識科與其他科目不同之處,是學生可以就親身見過的事參與討論,例如國民教育應否獨立成科,是否也被視為「新近」發生的事件而不宜學生討論?如果真的這樣,學生只會覺得政府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愈是不宜討論的新近發生的事件,學生會愈發有興趣知道,他們可以透過通識科以外渠道尋求「真相」。

損害學校、老師、同學之間的信任

第二,通識科課程的修訂,或會在校內造成不信任文化。中學課程的修訂原本是平常事,隔一段時間便做一次,但今次專責工作小組提交的報告,特別是關於通識科部分,相信過往批評通識科的人士不會「收貨」:在他們眼中,建議就算得到落實,仍不能防止老師向學生傳遞錯誤的政治立場和價值觀,所以在他們看來,適當的做法是學生不用「必修必考」,課程也改成類似以前的「公共事務科」(Public Affairs),教導學生對現有體制有點認識就是了。但這樣做,通識科是否還有存在意義?

其實筆者最擔心的,是通識科無論如何修訂,總不能避免損害校內一向以來的信任文化。通識科就算仍然「必修必考」,學校行政人員應否監察老師在課堂內的講授內容?除教科書送審外,老師所預備的補充教材和資料又應否得到學校的同意方可使用?學生在課堂上如果聽到老師講些他們認為「煽動」的話,他們應否向學校舉報?筆者從事教學多年,深感學校、老師、同學之間的信任至為重要:這是教書專業的精髓,也是學校文化最值得珍惜的地方。

課程修訂是要改變年輕人的價值觀念

第三,通識科課程的修訂,看來最終目的還是要改變年輕人的價值觀。為什麼要修訂通識科的課程內容?修訂如果只限於糾正一些對現行制度和相關概念的錯誤理解,這樣是否就可滿足批評者的指摘?筆者聽到批評的聲音是:今天香港年輕人,動不動抬出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旗幟:不是說政府的施政不公平,就是說官員的做法不公義,年輕人所以有這種行為,唯一解釋是他們被「洗腦」了!而向他們「洗腦」的,最大嫌疑是他們的通識科老師,因為透過通識科,老師可在有意無意間向學生灌輸自己的政治立場和主張,就算沒有鼓吹學生做違法的事情,老師對公義的執著,仍會令學生覺得,他們必須站在公義的一邊,並且義無反顧地堅守自己的理想。筆者認為,通識科課程的修訂,相信只是改變年輕人價值觀念的開始,最終目標是令他們不再迷信「蠱惑人心」的道理和主張。

文章開始時說了,筆者的責任是把事實記錄下來。通識科的爭議並不是教學的問題,是一場思想和價值觀念的鬥爭,目的是爭取年輕人重回「正軌」,就算他們無法即時擺脫綑綁他們的「普世價值」思維,也應規範他們的行為在「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框架之內。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