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全球攜手 共同預防自殺(文:葉兆輝) (09:00)

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防止自殺日(WSPD)」,為我們提供一個機會,帶出自殺這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並鼓勵大眾參與及同心協力推廣對預防自殺的關注。今年「世界防止自殺日」的主題是「共同預防自殺」,適逢在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威脅下,全球共同合作應對疫情,這個主題更顯貼切。

截至9月9日,全球已有超過2700萬人受新型冠狀病毒病感染,更有約90萬人被奪去性命。病毒仍在肆虐,人民的生活和生計都受到影響,世界經濟正面臨最大的挑戰,經濟衰退嚴重並可能持續一段長時間,許多公司被迫裁員,失業開始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自殺率預計將會上升,故此時無疑是推廣預防自殺工作的好時機。

去年港自殺率估算較前年稍高

根據死因裁判法庭提供的數據,2019年香港的自殺率估算為13(以每10萬人計),較2018年的12.3稍高。由於香港人口老化較其他地區嚴重,為有效比較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自殺率,自殺率通常會標準化,經調整後,2019年的標準化自殺率估測為9.7,低於2016年國際水平的10.5。男性自殺率如過往10年一樣,持續較女性自殺率高(15比11),高齡人士的自殺率一直較其他年齡組別高,當中60歲或以上的男性自殺率上升至自2014年以來最高的30.7,此年齡組別的女性自殺率則有下降的趨勢。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下的隔離措施引起的社交隔離下,生活規律都打亂了,體弱多病狀况都造成對長者不良的影響,高齡人士的精神健康問題值得關注。其他組別,成人年齡介乎25至39歲的女性,尤其是低收入及在職人士,自殺率亦有顯著上升。

媒體應避免相關流言 防止模仿效應

近年,青少年自殺事件引起各界關注。15至24歲青少年的自殺率由2012年的8.3上升至2017年的10.4,但2019年的青少年自殺率延續2018年的跌勢,下降至估測的8.3。學生自殺的上升趨勢在某程度上受控,當然,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工作來全面地理解他們的憂慮,提升希望感及為青少年提供社會流動性,都是可以幫助緩解他們的壓力。在社會運動期間,整體青少年的自殺率並沒有顯著上升,故此,媒體應避免相關的流言,以防止模仿效應的產生。青少年自殺數字下降可歸因於社會上不同階段就他們的需要所提供的支援和付出的努力,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一直與非牟利團體合作,為青少年提供網上情緒支援服務,服務使用者可保持匿名,減少了被識別和被污名化的擔憂,其使用率和用家回應都令人鼓舞,反映了開發創新網上危機支援服務模式的需要,以吸引更多青少年使用精神健康服務,從而改善生活質素。

參考2003年SARS時高齡人士自殺率上升的慘痛經歷,居住在安老院的長者受疫情影響無法與家人見面,可能會引起他們的孤獨感和負面情緒,有見及此,本中心承蒙社聯伙伴基金贊助,舉辦了「跨代傳愛」短片徵集活動,邀請2至8歲本地幼稚園及初小學童拍攝以關懷安老院的長者為主題的影片,透過短片,兒童和家長可以有機會關心長者,向他們傳達尊敬與關愛,並於本地社區推廣跨代傳愛的理念,讓兒童在過程中透過實踐,發揮其創意,以培養出仁愛的美德,以及在疫情下在社區傳播愛與正能量,長者在欣賞影片時都很開心,感受到自己原來並不孤單。

疫情下正負面影響互相抵消

另一方面,為應對受COVID-19疫情影響下產生的社會行為和自殺問題,來自約30個國家的防止自殺研究學者及慈善機構組成了國際COVID-19預防自殺研究合作組織(ICSPRC),集思廣益進行預防及研究工作,目的是增加防止及管理自殺行為的高質量研究,尤其在COVID-19疫情之下,這對全球來說都是迫切的需求,以助了解疫情對自殺行為的影響,及有效減低風險的策略。本中心亦有參與其中,所幸是在過去8個月中,香港和台灣的估算自殺數字並未見顯著增長,這可能歸因於香港及台灣汲取了2003年SARS的經驗,並已在社區中建立了社會支持。事實上,疫情下的社交隔離和焦慮會為人們帶來精神壓力,然而在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方式在新常態下亦有所改變,例如在家工作讓在職人士可以多留在家中陪伴子女,從而令家庭關係變得更緊密,反映了COVID-19為部分人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亦為某些人帶來潛在的得益,結果,這些影響互相抵消,令自殺率未有顯著變化,我們或許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這錯綜複雜的現象。

儘管如此,我們仍需要全球的努力來預防自殺,每年仍然有80萬人死於輕生,其中約75%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香港在2020年面對着各種挑戰,我們呼籲社會各界人士攜手合作,為減低因COVID-19帶來的精神健康問題和自殺風險作出重要的貢獻,只要我們作出正確和良好的應對,就能避免COVID-19期間自殺率的上升。自殺案件,一個都嫌太多。

作者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國際預防自殺協會香港地區代表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