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增強防控 篩檢須聚焦「高危者」(文:黃子惠) (09:00)

因應最近新型冠狀病毒病例的增加,全民篩檢引發社會熱烈的討論。政府亦邀請了國內的專家,檢討香港醫療系統測試病毒的能力。許多對政府的批評,都認為公共衛生和醫療機構檢測樣本的數量不夠。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不乏嚴重案例,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亦頗高;兼且傳染性強,亦有證據顯示社區存在隱性帶病毒者,這兩點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病者源頭不明,亦嚴重影響了衛生署對疾病的有效預防控制。

全民篩檢限制:樣本偏差可致錯誤結論

「全民篩檢」的建議,亦可能源於對新冠肺炎的「第三波」疫情久未受控的擔憂。但在決定進行這項運動之前,首先要訂下明確的目標。我猜想「全民篩檢」的目標可能是希望找出隱性帶病毒者的比率。如此則必須採取「隨機抽樣」(simple or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方式,以此隨機抽樣的樣本結果,因應樣本的人數,定出可接受的誤差率,用統計學的方程式,推測全港市民隱性帶病毒者的比率。隨機抽樣並非等同隨便抽樣。最重要的是必須根據全民的組成架構(sampling frame)隨機抽樣。其重點是樣本中的每個人,他們被抽中的或然率,都是相同的和可計算的。但是在現實社會,這個全民的組成架構根本不存在。無從準確推算全民的比率。况且,由於不可能強迫市民檢驗,樣本無可避免產生「志願者樣本」的偏差(selection bias)。如果拒絕檢查率愈偏高,偏差就愈大。這種偏差可引致錯誤的結論,亦無法用統計學方法修正的。退一步來說,就算用了近乎隨機抽樣的方式採取樣本,可以預見的是:隱性帶病毒者的比率極低。其結果對疾病的控制並沒有幫助。值得一提的是檢驗結果的「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註)必須小心考量。如果市民的「隱性帶病毒比率」極低,就算檢查方法的靈敏度(sensitivity)和特異度(specificity)極高,檢驗結果的「陽性預測值」仍然是偏低的,可能需要以serial test來提升特異度。

檢測的目標若是在於增強疾病預防控制的能力,以切斷傳播鏈為最終目的,那麼篩檢的對象就必須聚焦於「高危者」。「高危者」的定義是根據目前在香港的病人及其接觸者的流行病學資料而制定,以針對被傳染的「高危」者,或病者的「源頭」:例如病者的家人、同事和其他人士,如工作上的接觸者。「高危者」也包括病死率較高的群組,如住院舍的長者。對醫護人員、院舍工作人員及某些在工作上需要接觸大量市民的職業,也可因應其可能傳播疾病,或是被病毒傳染的風險,而制訂政策。

結語:第一點(最重要)是目標明確;第二點: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訂定被檢測的群組;第三點:採取最可行、最理想的檢驗方法(必須解決採樣化驗時遇到的困難,如採樣人員的訓練)。最後是定期評估該計劃的成效,作為修正方案的參考資料。

註:陽性預測值的意思是當樣本檢測結果呈陽性,其「真陽性」的或然率是多少?如果市民的「帶病毒比率」很低,「假陽性」的或然率亦可能與「真陽性」相若,而引起檢查結果的混亂。反之,陰性預測值的意思是當樣本檢測結果呈陰性,其「真陰性」的或然率是多少?當社會帶病毒者比率偏低,「真陰性」的「陰性預測值」會有較高的或然率,顯示「測試結果陰性」多數是「真陰性」。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