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新回收桶、廢屑箱 減廢關鍵第一步(文:馮永基) (09:00)

環保署最近推出一系列新設計的廢物回收桶及廢屑箱,在多處的「綠在區區」巡迴展出,讓市民親身了解,並藉此蒐集意見。

為配合擬實施(但目前擱置)的「垃圾徵費計劃」,目前的回收系統及設施有必要改善;特區政府因此成立一個諮詢架構,名為「環境局公共空間回收及垃圾收集設施改造督導委員會」,成員主要來自環保界及業界代表,聽取他們在實體運作上的改善建議。

今天的香港,大部分市民早已理解綠色生活的重要。除基本的配套設施及效益被大家詬病外,硬件本身的設計,亦被評為不合時宜,就是這個原因,局方在成立委員會時,邀請與環境美學有關的成員加入,本人因此有幸能參與整個過程,包括由顧問的初步研究、實點分析及經歷多番修改的廢物回收桶及廢屑箱設計。

相比過往審閱繁複的建築項目,這次回收桶及廢屑箱的設計,其審閱以至批核的嚴謹程度,給我一次非常難得的體驗,包括硬件的實用性與美觀兩方面。

功能考慮重點:衛生、職安、耐用

先從功能上考慮:基於香港的實際情况及外判制度,從事清理垃圾的人員不像西方國家所見的年輕力壯,故此,新設計的考慮重點,分別是衛生、職安及耐用;除了承辦商直接提出觀點外,特別重視幾位較年長前線員工的現身說法,聽取他們就日常操作過程有否改善空間及是否安全、是否符合職安、是否易於清理的意見。

追求簡潔易辨  內籠增大彌補「減桶」

為美化公共空間作出改善,路邊回收桶及廢屑箱亦扮演一定角色。外形的新設計追求簡潔及流線型,外殼以高密度聚乙烯製造,質料耐用,以回應現用產品容易破爛的問題。顏色分為綠、橙,綠色用於回收桶,橙色用於廢屑箱,不易混淆,大大方便市民分辨兩者不同的用途;其頂部為半圓形,目的是防止被隨意堆放垃圾,以保持外觀整潔。這款新設計的最大優點是內籠容積增大,以彌補大幅削減市內回收桶及廢屑箱的數量。

新設計除了上述的路邊回收桶及廢屑箱,還包括放置於室內的回收桶、設置於垃圾收集站及大型活動的較大型回收桶。這一系列的設計同樣經歷三番四次的修改,最終亦以現行式樣為藍本,但在分類回收的三色投入口處作出改良;而大型回收桶亦有加裝有腳踏及無腳踏兩款,適用於不同的回收廢物場地。

總的來說,這次大規模的檢視及改良各樣用途的回收桶及廢屑箱,是因應需要而對症下藥,並為垃圾徵費計劃而提供必須的配套。儘管實施徵費暫緩,惟先推硬件,亦是關鍵的第一步;繼而逐步減少浪費,減少廢物,廢屑箱的數目也自然減少。

一個成功的環保城市,例如鄰近的東京、台北、首爾,在行人道上,極難找到垃圾桶,當市面少了礙眼的東西,市容便會變得簡潔。當然,還需市民的配合,才能達至美麗的香港。

作者是環境局公共空間回收及垃圾收集設施改造督導委員會(2018-2020)委員、中文大學榮譽建築師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