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中西醫同心抗疫:零的突破還是原地踏步?(文:趙永佳、施德安、雷恩) (09:00)

新冠肺炎肆虐,香港中醫師積極爭取進入公營醫療體系與西醫共同抗疫的機會:除了堅守社區作預防和復康,更希望能走進醫院參與治療。中醫師的呼聲亦得到不少名西醫如黃譚智媛和余秋良醫生等的支持,推動中西醫合作介入疫症防治。另一邊廂,政府也從善如流,開始在三方合作中醫診所推出免費中醫內科門診復康服務,有業界人士形容此舉為本地中醫在抗疫工作中的「零的突破」。

但正如醫院管理局前行政總裁黃譚智媛醫生所言,現時只讓中醫參與康復者的復康服務而非治療,其實並未完全發揮香港中醫的能力。現時公營體系內或許還未有足夠空間讓中西醫合作參與治療,但本文將以研究團隊關於市民需求和業界現狀的研究成果,探討未來中西醫合作的更多可能性,為下一次急性傳染病的爆發作準備。

市民對中醫藥服務有確切需要

香港中醫在1997年前一直處於邊緣化的位置,但隨着中醫專業化發展,市民對中醫的信心及使用率都大增。根據統計處資料,中醫求診比率在1997年以後有着顯著增長,從1996年的7.5%升到19.9%。不過,其後中醫求診率從2002到2012年經歷了長時間的停滯不前,到了2014年才回升到17.7%,然後卻再次回落。我們認為這是因為一直以來政府給予市民求診中醫的資助不如西醫多,導致求診率一直無法再提升。而我們在2015年關於香港市民使用中醫習慣的比較研究(註)顯示,市民對中醫的信心有所增長:當問及中西醫對一般疾病的有效性時,認為中醫較有效的比例由1993年的15.3%增加至2015年的29.3%,認為中西醫差不多有效的比例由12.8%大幅增加至34.2%;問及對中西醫醫療效果的整體信心時,認為中西醫差不多的更由20%上升至45.1%。

另一個更值得政府正視的需求則是香港人自我藥療(self-medication)的習慣。研究發現香港人同時使用中成藥及西藥的比例擴大,從1993年的20.2%升至2015年的30.1%。以往類似的傳染病疫情裏,市民有自行購買中成藥預防或治療的習慣。是次疫情中也有市民自行購買板藍根或連花清瘟膠囊等中成藥,但有中醫師團體如「香港中醫流行疫病應變小組」則提出這些藥物對不同體質的市民未必全然有效,必須根據個人差異諮詢專業的中醫師。中醫有別於西醫的對抗病毒模式,用藥強調個體化論治。中醫藥治療傳染病屬於專業範疇,自行用藥可能會有風險。政府更關鍵的應對措施應該是把中醫服務納入公營醫療體系之中,透過加強公營體系內中西醫的緊密合作,解決現在因公營體系裏中西分家,無法回應民間自行使用中西醫藥雙軌治療的需求問題。

中醫師盼與西醫有進一步的合作

同時,我們正在進行由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資助、關於香港中醫專業發展的問卷調查。問卷的中期結果有幾個顯著的發現,對未來中西醫合作也有相關。

現階段在785個蒐集到的回應中,51.3%的中醫師認同中醫和西醫同樣擅長治療急性病,反映他們有信心以中醫手法應對急症。面對市民對中西並用治療的需求,高達65%的中醫師希望與西醫有機會進一步合作。在實際合作經驗的層面上,中醫師曾接收由西醫轉介病人,和轉介病人給西醫的比例,均接近全部受訪者的一半,各佔49.3%及47.9%。這兩組數字不單展示中醫與西醫的互動,更反映兩者之間對彼此療效漸見肯定及互信。

可惜,香港現時公營醫療系統內的中醫服務非常有限,當中中西醫合作的空間更為缺乏,現階段當局疲於奔命,看來也未能及時處理中醫訴求。雖然醫管局於2014年開始推行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但目前只覆蓋4種慢性病,在公營體系內仍未有治療急性傳染病的合作空間和經驗。中醫醫院將於2024年投入服務,會是一所同時使用中西醫療法的綜合性醫院,但由於先導計劃涵蓋的病種相當有限,在計劃裏開放更多中西醫合作的病種有迫切需要。

其實在「沙士」爆發期間,醫管局曾進行過一系列中西醫合作的臨牀治療和相關的研究工作,發現中西醫合作在預防、治療及康復過程的效果顯著,包括:服用過中藥的醫護裏沒有感染個案,同時服用中西醫藥的病人的情况比只服西藥更有明顯改善。這次疫情更為嚴重,但中醫參與的空間卻比當年還不如。面對有中西醫聯合爭取中醫介入疫情,政府必須回應的是:當內地中醫藥在抗疫過程裏取得成績時,為何香港中醫納入公營體系應對急性傳染病的進程依然緩慢?在「沙士」以後為何沒有把握契機把中醫納入公營深化中西合作?我們的研究顯示中醫對加入公營醫療系統有清晰的意願,86.3%的中醫師認為政府應在公立醫院或診所提供中醫服務。故此政府應開始着手為深化未來中西醫合作治療作充分準備,將現時公營體系裏有限度的中西醫協作服務,拓展至整個公營體系,除了滿足市民需求,也可紓緩醫護人手不足的壓力。

展望中醫醫院未來的合作模式

中醫醫院將是其中一個促進中西醫合作的重要基地,本地中醫師對西醫參與未來中醫醫院的運作,態度是正面且開放的。我們的研究顯示,中醫師普遍希望西醫可在中醫院參與會診(62.8%)、臨牀支援(75.2%)、急救(66.4%)及現代醫療診斷如化驗、放射科、超聲波等(76.3%)的工作上,足見他們在醫院層面的臨牀診療上,希望與西醫有更多的合作與交流。

這次疫情也帶來一個重要啟示:為了應變大型疫症的變化速度,政府應支持中西醫合作在醫院層面治療傳染病的準備工作。正如港大中醫藥學院署理院長馮奕斌所言,應在未來的中醫醫院設傳染病治療。如此一來可以加深中西醫對彼此治療方法的理解,為將來可能爆發的傳染病疫情中,中西醫藥並用的治療方案作好準備。

《基本法》第138條肯定了中醫的法定地位。儘管回歸以來政府對推動中醫發展投入不少資源,但大部分政策的推進都停留於2003年以前的狀態,中醫全面納入公營體系仍然遙遙無期。現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任1980年代政府成立的中醫藥工作小組委員,上任後也展現出對中醫發展的承擔。盼望政府以這次疫情為契機,汲取「沙士」的成功經驗,令中西醫合作及中醫公營服務不再原地踏步,好讓中醫能在本港醫療系統中扮演應有角色。

我們的中醫專業研究問卷調查仍在進行,內容涵蓋本港中醫專業發展多個方面,希望得到更多中醫師的支持完成問卷,讓政策制定者對業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有中醫師仍未收到問卷,請務必與我們聯絡(電郵:cms@eduhk.hk)。

註:趙永佳和施德安(2018):誰在看中醫?香港中醫就診趨勢回顧(1993-2015),《香港社會科學學報》,51,頁29-65

作者趙永佳、雷恩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學講座教授及研究助理,施德安是香港研究學院現任高級研究助理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