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疫情揭露香港醫療的真象(文:佘達明) (09:00)

冠狀肺炎肆虐世界,至日前全球患者超過790萬人,死亡人數高達43萬。而一向為香港醫學界榜樣的西方大國美國和英國,則分別有超過11萬及4萬人死亡。相對來說,我們鄰近大流行的起點武漢只是約4小時的高鐵車程,而香港又沒有完全封關,香港僅有超過1000名患者及4人死亡。香港遂成為今次疫情大流行控制得最好的國際城市之一。大家高興之餘,其實香港的醫學界也抹一把汗。

今年公院情况是20年來最好

香港過去20年,幾乎每年冬春二季的流感高峰期,都有醫療爆煲的情况。急症室排隊看醫生等6個小時以上,病人在急症室等候兩天才有病牀入院,醫院內科病房爆滿,病房超收10至30個百分點,病房擠迫,病牀不足,醫護工作超過負荷,怨氣冲天。醫管局埋怨人口老化,醫療系統難以負荷,人手不足,撥款不足,「巧婦難為無米炊」。彷彿醫療爆煲是管理得好、管理人員力挽狂瀾的最好結果。政府的回應都是增撥資源,但人手不足是長期問題,不能一下子可以解決,更埋怨有錢都請不到醫護;更抱怨醫委會的本地醫生自私自利,保護主義心態,阻攔外地醫生來香港行醫。

過去20年所有醫療問題彷彿只有人口老化、人手不足和病牀不足三大問題。今年疫情一到,什麼人口老化問題、病牀不足問題、人手不足問題,好像一下子全都解決了。現在急症室急症平均等候時間是15分鐘,非急症是90分鐘,內科病房的佔用率約45%。今年公共醫院的情况反而是20年來最好的。究竟疫情之下,香港醫療系統為什麼跟國際完全相反,歐洲、美洲各個香港嚮往的西方先進醫療大國醫療相繼淪陷,而香港反為是過去20年情况最好的一年?

4招輕易解決「醫療爆煲」困局

翻查香港的新聞,於2月10日醫管局公布三大措施以減少工作量,騰出人手應付肺炎大流行:

(1)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會逐步減少服務量,專科門診會聯絡其他病情穩定及病况輕微的病人,另行安排覆診日期,及為病人覆配藥物;(2)手術服務方面,緊急手術服務維持正常,預約手術除了癌症治療等必要手術外,其餘將會全部延期;非緊急及例行的臨牀檢查,例如內窺鏡、胃鏡等亦會安排延期;(3)醫管局亦與數間私家醫院開展公私營協作計劃的協商,分流部分公立醫院病人到私家醫院接受診治(據說沒有使用)。

在醫管局三大措施之下,再加上市民的主要防疫措施——戴口罩及洗手,急症室的每天使用量,由2019年高峰平均每天的六七千人,下降至今年2月13日的3300人(見2月14日的報章報道)。

3月高拔陞透露約六成內窺鏡檢查暫停,另外約有五成預約手術受影響,但盡量不會影響到癌症及緊急手術;至於急症室求診人數平均則下跌兩至三成。

總括來說,疫情以來醫管局的主要服務包括(1)全港市民的醫療安全網;(2)救治意外及急症服務;(3)嚴重及昂貴疾病治療;(4)訓練醫護人員等服務仍然維持正常。在疫症下醫護人員長期零感染。今次在疫情下削減的服務包括:為病情穩定的專科門診病人配藥,減少了六成非緊急的內窺鏡檢查,暫停了五成非緊急手術。再加上流感的控制。這4招就輕易解決了過去20年醫療爆煲的困局。什麼人口老化、病牀不足、人手不足等藉口不攻而破。醫療爆煲的問題其實就是錯誤的醫療策略及無能的管理而造成的(見筆者去年2月8日於《明報》發表的〈自編自導自演的醫療爆煲〉)。

倡家庭醫生照顧穩定專科病人

醫學界過去十幾年的建議就是利用私營的3000個普通科醫生及3000個專科醫生,在社區照顧所有病情穩定的政府專科門診病人,方便病人跟就近的社區醫生覆診,省時省力。若五成的內窺鏡檢查及五成的非緊急手術也由私醫承辦,醫療系統馬上撥亂反正。要急症室急症等候15分鐘,非急症等候90分鐘,病房保持四至八成滿,公共醫生每周減少工作時數約6至8小時(即是減少部分專科門診工作時間),已經不是夢想。穩定的專科病人給就近的家庭醫生照顧。這樣對公私營醫生及病人都有好處,將會是三贏局面。香港政府會如何取捨?

作者是香港醫學會會董、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會長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