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疫情過後 反修例運動會延續下去嗎?(文:鄧鍵一、袁瑋熙) (09:00)

反修例運動自去年6月爆發至今,已經接近一年。從今年初開始,受疫症影響,大型遊行示威明顯暫緩下來。可是,由於政府一直沒有回應示威者的主要訴求,加上立法會、區議會大大小小的衝突,因此對很多人來說,整個抗爭的環境仍未止息。就反修例運動已經持續了接近一年,我們研究團隊從4月底至5月初,跟曾經參與反修例示威的香港市民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共6017份。問卷內容包括他們的參與經驗、政治態度、社會價值觀等等。他們的看法,對我們評估運動日後的走向,可以帶來一些啟示。

曾示威市民  大部分接受激烈抗爭

由於這個調查的受訪者是所有曾經參與過反修例運動的香港市民,跟以往每個個別現場問卷調查的受訪者比較,這次調查受訪者的年齡分佈明顯比較平均。24.3%受訪者是30歲或以下;31至50歲、51歲或以上的受訪者分別佔50.4%、25.3%。39.9%認為自己的政治取向是溫和民主派,跟以往現場問卷調查的結果相若。另外,82.5%認為自己於這次運動的立場傾向認同「和理非」。

激進化是反修例運動最值得注意的一環。回顧過去現場問卷調查的結果,一直有大部分示威者表示接受各種激烈的抗爭行為。今次調查,經過了幾個月相對平靜的時間,大部分曾經參與示威的受訪者,仍然表示「接受」或「十分接受」各種激烈抗爭方式。雖然接受「私了」和武力攻擊警察的受訪者百分比較元旦遊行當天下降,但仍有51.6%及63.6%表示接受。投擲汽油彈可說是整場運動最貼近武力上限的抗爭行為,也有50.9%表示接受。另外,87.9%受訪者表示,疫症過後,如果再有大型遊行,他們「多數會」或「肯定會」參加。

疫情影響浮現  大部分仍撐「議會攬炒」

激進化的範疇,除了街頭抗爭,也涉及議會層面。過去一段時間關於立法會選舉「35+」的討論,有意見認為,如果民主派勝出立法會過半議席,應該否決政府所有議案,迫使政府實行政制改革。就這個建議,分別有25.5%及52.5%受訪者表示「同意」或「十分同意」。

換言之,經過了大半年的抗爭運動,示威者對激烈抗爭的接受程度,並沒有明顯地隨時間減退。政府一直呼籲市民「與暴力割席」,但在沒有回應主要訴求的前提下,並不奏效。過去幾個月,因為各種原因,參與街頭抗爭的人數明顯減少了,但調查結果反映出,曾經參與示威的市民態度上仍然堅實地支持激烈抗爭。約從今年4月、5月初開始,已經有市民動員參加「和你唱」等溫和示威。累積了大半年的民憤,沒有因為疫症和社交距離措施而消退。更進一步,當街頭抗爭沒有成效,很多市民已經接受了在議會內,透過否決所有政府議案,迫使政府實行政改,有人形容這是「議會攬炒」。值得留意的是,這個調查於今年4月底至5月初進行。疫情對經濟和就業的負面影響已經浮現。在這段時間,仍然有大部分曾經參與示威的市民支持「議會攬炒」,可見市民對迫使政府回應訴求的決心,並非一刻的意氣或情緒。

市民對警隊不滿  有實際經驗為基礎

抗爭經驗是本文另一個關注重點。正如我們過往的觀察指出,自去年7月中開始,市民對警察處理示威手法的不滿,已經超越了反修例本身,成為市民參與示威的主要原因。在往後日子,警察處理示威方式所引起的不滿有增無減。示威者被警察追趕、拘捕,以至武力對待,都成為一些示威者抗爭經驗的一部分。在今次調查,我們問受訪者本人及以他們所知認識的人,有沒有在示威現場經歷過以下情况:吸入催淚煙、被警察追趕、被警察拘捕、被警察武力對待。

從附表所見,曾經在示威現場吸入過催淚煙是過半受訪者的基本經驗。即使部分受訪者本人未曾吸入過催淚煙,幾乎所有人都有身邊認識的人,曾經有吸入催淚煙的經驗。

更值得注意的,是曾經被警察暴力對待的經驗及其年齡分佈。30歲以下受訪者當中,18.1%有親身被警察暴力對待的經驗,是31至50歲年齡層的兩倍多。另外,66.3%年輕受訪者表示有認識的人曾經歷過警察暴力。換言之,即使他們本人未必有此親身經歷,警察暴力已經是他們互相認識的人之間,實實在在的經歷和認知。其實在整個樣本當中,每兩個受訪者,就有一個(49.9%)說有認識的人曾經在示威期間面對過警察暴力,這個本身已經十分值得關注。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所謂「認識的人」可能是朋友的朋友,或聽說回來某個認識的人那種間接關係,但「認識的人」作為佐證警察暴力的來源,反映出過去一段日子,香港市民對警隊的強烈不滿和憤恨,再延伸至不信任整個政治體制,並非來自無中生有的煽動或輿論。對一半曾經參與示威的香港市民來說,警察暴力是在他們人際網絡中真實發生的事情。這種以實際經驗為基礎的不滿情緒,不可能以巧言令色轉移公眾視線,也難以隨着時間讓公眾淡忘。

作者鄧鍵一是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袁瑋熙是嶺南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