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最應該走的沒走 香港哪會有希望?(文:葉健民) (09:00)

人要生存,總要對未來有些憧憬,對於將來的日子還是要帶點樂觀精神,心裏才會感到踏實一點。關於一國兩制的前景,很多年前聽過一個資深傳媒朋友的有趣比喻。他說北京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承諾,就恍似一個天生慣用左手的人,為了使同住的朋友感覺好一點,主動提出以後同枱食飯日常交往會改用右手。當然,人始終習性難改,很快這個承諾便被忘記得一乾二淨。這個比喻,也許反映出當年不少人對北京還是疑中留情,即使心存疑慮,但仍對她的誠意抱有些微希望,至少相信她是出於好意,甚至可能曾經為守諾而付出過努力。但到了今天,還有多少人相信北京還願意懷柔寬大地對待香港,恐怕少之又少。

過去數月,中央政府對港政策作出大幅調整。北京先後對港澳辦和中聯辦作出連串重要人事調動,把張曉明、王志民拉下馬。有些朋友馬上斷言,把這些對特區亂局有不可推卸責任的官員撤職,正是「轉吹和風」的先兆。但這種樂觀的預測,在今天看來完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所有的人事改組,原來只是下一波攻勢的部署。過去一個月,北京對香港的反對派發動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攻擊。先有港澳辦中聯辦公開批評泛民議員癱瘓議會,再有對李柱銘、黎智英等人的拘捕行動,繼而連番批評郭榮鏗失職,然後再公然表明兩辦介入特區事務完全名正言順合法合理。

中央主要信息:反對派不要癡心妄想

日前公布的特區管治班子人事任命決定,更進一步顯示中央要強硬手段管治香港的決心。

今次改組的最重要政治信息,不是換了誰人,而是誰人沒有被換走。說穿了,這場戲就是為林鄭打氣撐腰,表明中央政府絕對不會向反對派壓力低頭,短期內也堅決不會就反修例風波向任何特區官員追究問責。一般國家進行政府改組,要麼就是招納社會賢能以提高政府民望,要麼就是要失職官員引咎下台以平息民怨。但今次特區政府人事調動,完全與上述情况無關。新任命的4名問責局長,雖然相對年輕、個人履歷尚算不俗,但知名度不算太高,外界對他們大致印象模糊,對提高政府民望談不上有任何作用。被撤職的4名局長,在任時沒什麼功績可言,但也不見得有重大過錯需要賠上政治前途。相反,反修例風波民怨聚焦於林鄭、鄭若驊和李家超身上,甚至連建制派也有人要求他們下台,但結果3人還是絲毫無損,繼續在朝。現在看來,林鄭也勢必可以完成餘下任期。這次改組,中央要傳遞的主要信息,是叫反對派不要癡心妄想,別以為可以靠街頭暴力以至國際輿論便可以令她屈服低頭。巧合地,李家超在政府公布新人事任命的同一個早上也召開了一個記者會,彷彿要告訴大家他仍在任,民意只是個笑話。

新的人事佈局也預示了北京政治攻略的重新調整,整治公務員隊伍和穩住建制派的地區力量,便是當中的重點任務。在反修例風波中公務員隊伍確實令政府高層大為頭痛,不單有公務員發起大型公眾集會批評政府,繼而再有新的公務員工會出現。更重要的,是北京要求整支公務員隊伍要從政權政治需要去行事,甚至不惜要扭曲規程條例、親疏有別地去執行職務。去年6月以來,中央官員便不止一次質問為何整個政府只有3萬警員在抗暴。言下之意,就是其餘10多萬公務員沒有站在政府一邊齊心打擊「暴徒」。所以,公務員公餘時社會參與要受到上級關注,而入職要宣誓擁護《基本法》的安排也在研究之中。這種近乎內地幹部管理的思維模式,自然要有新的領導風格。原公務員事務局長羅智光不見得一定會對這些政治任務有所抗拒,但他始終已屆退休年齡,仕途也差不多走到盡頭。在僅餘的一年半載公務生涯中,他有沒有足夠決心和意志去處理這個吃力不討好的燙手山芋,實在存在問號。假如換上一個如日方中的聶德權,卻可能會有另外一番景象。如果有人真的希望更上一層樓,自然明白必須有所作為,付出更多。

摧毁「和理非」  北京需面對更爛的攤子

至於民政事務局,從來便是特區政府政治資源的大糧倉。回歸以來歷任局長,何志平之後,全部都是與民建聯相關成員,而何志平與北京的關係更是非比尋常。這些誠信可靠的局長手上擁有數以百億計的公帑資源、各種大大小小的公職委任權,更有分佈在地區上的龐大行政架構,絕對可以左右建制力量的發展。但去年11月區選中建制派受到重創,反對派亦已經在地區迅速落地生根,政府自然要重新調整策略以應付危機,局長必須以更狠辣的手段去杜絕反對派的發展機會,和更義無反顧地去扶建制派一把。以徐英偉代替劉江華是換人不換陣,但對政府來說以一個年富力強的新血去順勢把一個差不多能量耗盡的電池換掉,假如能帶來新的衝擊和動力,也不是壞事。

但問題是,即使假設北京成功全面遏止反對派,能把李柱銘等多人全部收監、順利將看不順眼的議員DQ(取消資格)出局、成功轉化全體公務員為一支根正苗紅政治正確的幹部隊伍,又有辦法令所有民選區議員無所作為,又是否代表北京大獲全勝,從此天下太平呢?李柱銘這一輩人是經歷過基本法起草的艱難過程,是到今天還會跟中央逐字逐句爭論條文原意的稀有動物。如今還會參與區議會的,是那些還願意在建制訂下的遊戲規則下抗爭的人。至於公務員,是很多香港人信賴可以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的最後堡壘。徹底摧毁這些溫和的「和理非」力量,北京屆時需要面對的,只會是一個更爛的攤子。到時的對手,是真真正正決心要與你玉石俱焚、矢志要為手足討回血債的成千上百的年輕政治犯,和背後對政權徹底失望、認為暴力亦無不可的巨大民意怒潮。到時的挑戰,不再是誰佔議會多數,又或者如何「剪布」,而是如何避免城市戰爭武裝衝突的香港存亡問題。

真正的攬炒,是北京這種不顧一切的焦土政策,禍端是中央不分輕重、毫無道理去繼續包庇林鄭的錯誤判斷。冰封三日自然也非只因今日之寒,但沒有林鄭激起的滔天民怨,反對派也無法無風起浪,也沒有能力令政府陷入今天的困局。如今中央再次為她撐腰,便是決心自絕於港人。但這樣做,特別在北京於國際社會四面受敵的今天,又是否真的合乎國家利益?

看着林鄭信心滿滿地介紹新任局長,我們對未來無法稍感樂觀。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