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發哨人」文章的N級傳播(文:蘇鑰機) (09:00)

3月10日人民出版社旗下的《人物》雜誌,在網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發哨子的人」的專訪,數小時後這篇報道就在官網消失了。這篇長文訪問了武漢市中心醫院急症科主任艾芬醫生,講述她在肺炎疫情中的經歷和感受。在去年12月30日,她把一名病人檢測報告的信息傳給了一些醫生朋友,輾轉由李文亮醫生等充當「吹哨人」把消息傳開,之後多名醫生被官方訓誡。艾芬表示自己只是「發哨子的人」,也被醫院領導斥責她「造謠生事」。她在訪問中表示,後悔沒有在事件之後繼續發聲,未能讓大家更早警惕這個疫症。

此「發哨人」文章在網上被刪後,有網民除了不斷轉發,還運用了各種新穎的方式,大家對文章引發的各種版本歎為觀止。從傳播學角度看,此事甚具意義,也見到不同媒體平台的表現。本文的資料來自4個常用的中文搜尋器,並找了慧科新聞資料庫的數據作參考。

縱橫交錯的網絡傳播圈

傳播學中的「兩級傳播理論」認為,消息先從大眾媒體傳給一些意見領袖,再由意見領袖廣傳到群眾。這有別於以前的「一級傳播」模式,即由傳媒直接將消息發放給市民。後來又有學者認為,傳播過程不一定是一級或是兩級,可以是多級(N),並由信息接收者回傳給發送者,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網絡傳播圈,於是N可以是任何數目。在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盛行,令傳播方式更多元化。「發哨人」文章出現了不同版本,其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形式更多。

有報道指文章衍生不同的版本多達80個。從「《發哨子的人》多語言及各種創意版本接力大全」一文可見,透過網民自發式接力翻譯,最少有下列40多個版本,大概可分為3種類型。首先是傳統的語文版本:中文、英文、韓文、法文、日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阿拉伯文、印度文、荷蘭文、越南文、土耳其文、希伯來文等。其次是另類文字或記錄方式,包括甲骨文、漢語拼音、滿文、藏文、西夏文、文言、篆體、古籍、金文、女書、翻轉排序、錯體、毛澤東書法體、四川語、粵語、十六進制編碼、歌曲、條形碼、盲人凸字、電報、「中文河蟹」、摩斯電碼、DNA序列、語音、手語、區塊鏈儲存等。第三種是一些奇特具創意的版本,包括表情符號、精靈語、克林貢語、無字天書、火星文、北極熊語、魔幻現實等。

標題字詞反映網民抗爭「行為藝術」

首先將各搜尋器中重複的帖文除去。附表的資料顯示,4個搜尋器的表現很不同。在Google找到的文章數目最多,標題字數也最多。其次是Bing,再下來是Yahoo(以字數計)。三者的文章用字模式接近,只是數量上有明顯差別。從百度搜到的相關字數最少,字詞沒有很多資訊,相信是和此個案的性質有關。

標題所用的字詞,可顯示帖文對事件的重點。它們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的字詞描述具體的人和事,例如「艾芬」、「專訪」、「武漢」、「疫情」、「肺炎」等。第二類是有關事件性質和官方行為。最多出現的字眼是「刪」,它可說是網上文章的主旋律。特別是「秒刪」出現了23次。「被」也很突出,「被刪」共有39個,也包括「被遮罩」、「被約談」、「被誣衊」、「被封殺」等。「遭」的意義和「被」相近,較多出現的是「遭刪」、「遭禁」、「遭審查」、「遭打壓」。

另一些字詞就反映了網民的抗爭「行為藝術」,包括「接力」、「引爆」、「轉發」、「奇招」,還有「攻防戰」、「復活」、「真相」等。描述官方的行為字詞有「封殺」、「隱瞞」、「審查」、「輿情」等。

在慧科新聞資料庫,由3月10至16日內,共找到26篇相關文章,其中香港有7份報紙共19篇文章,台灣4份報紙共4篇文章,澳門和新加坡各有1篇。而大陸就僅有《羊城晚報》的專欄文章,題為「理性看待『吹哨』問題」,作者不談具體事件人物,也不對此事作結論,焦點放在「網友們也不妨放下情緒宣泄,從四個維度來理性看待」。

「無大台」社會參與  突破網上新聞封鎖

「發哨人」文章可以帶來不少反思,首先是民間創意。今次網上各種表達的形式,有傳統也有新奇的做法,它們不單達到了推廣效果,也讓人看到網民的賦權行為。例如有一篇網文的標題是「人的子哨發:章文刪被《物人》」,就用了翻轉方式來展示和寄意。其次是涉及的人數和蘊含的能量,各方人馬帶來不同技能參與,見證了「高手在民間」。第三是網民之間似乎沒有組織和聯繫,這種「無大台」的做法變成社會參與的新興模式,因應時勢可有出奇效果。

第四是民意表達相當清晰,並突破了網上新聞封鎖,成為官方和民間的言論攻防戰。第五是獲得外間的廣泛關注,例如在歐美國家有主流報刊,如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和法國《世界報》的報道,即時解決了翻譯上的需求,一些亞洲、中東、南美等地的新聞媒體也許更願意報道此事。第六是禁制的力度愈大,反彈可能愈強,雙方的博弈風險更高。

渴求資訊和追尋真相是人類天性

渴求資訊和追尋真相是人類天性,正如事件主角艾芬所言:「每個人還是要堅持自己獨立的思想,因為要有人站出來說真話……這個世界必須要有不同的聲音。」新聞可以有不同的報道角度,原來還有不同的表述版本。這令人想起一些新聞金句:「有時我們最不想聽到的故事,就是我們最需要知道的」、「新聞界是社會變遷中的進步力量」。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