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中聯辦換帥指向治港新思路(文:兔主席) (09:00)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新浪微博作者「兔主席」1月5日帖文(bit.ly/37Duejs);經本報編者編輯)

昨天(1月4日)一則消息:

「據新華社1月4日通稿,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任命駱惠寧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免去王志民的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職務。」

駱惠寧的背景履歷與過往任命的中聯辦主任有極大不同,暗示中央對港思路及策略都在發生轉變。

一、先從公開信息看看前幾任中聯辦主任的履歷

(筆者沒有任何小道消息,純粹是從外界角度,基於公開履歷信息進行分析,同時也不評價官員個人政績及口評)

  • 第一任主任:姜恩柱(2000至2002年)

姜是個職業外交家。他之前一直在外交部西歐司,官至外交部副部長。回歸前參與過中英會談、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之後擔任過中國駐英大使。最後才到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當社長。該單位是中聯辦的前身。

從姜的履歷背景來看,回歸時點的中央認為,處理對港事務最需要的經驗是外事,如何和英國人打交道。姜長期負責西歐、對英工作,最熟悉英國,最適合這份工作。

  • 第二任主任:高祀仁(2002至2009年)

高是個資深的地方官員,他本是北方人,但在廣東深耕30多年,一路幹上來,曾當過廣州市委書記、廣東省委副書記。然後突然調任香港,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當副社長。後新華社分社翻牌為中聯辦,他變成中聯辦副主任,之後接姜擔任主任。

回歸前後,內地與香港的聯繫也是從廣東先開始的。高是廣東從基層提拔上來的幹部,非常熟悉廣東事務,在省港有很多地方關係。

  • 第三任主任:彭清華(2009至2012年)

彭清華在去香港任職之前一直在中組部,主要是在中組部研究室,幹了約10年。這是一位在中央部門工作,搞黨建、理論的,他不但缺乏地方經驗,實際上缺乏一般的政府治理與公共政策實務經驗。調任香港當中聯辦副主任是他多年來第一次離開北京到地方任職。擔任6年多副主任後提正為主任(時年52歲),再幹了4年。但2012年他離開香港還年輕,才55歲,大有可為。他到廣西自治區當了黨委書記。2018年以後開始四川擔任省委書記。

因此,彭清華職業生涯中,從中組部幹部變成地方大員的主要過程就是在中聯辦。

他擔任中聯辦時正是中國快速崛起,承辦2008年奧運會,香港與內地關係最好的時候。當時一切發展都很順當,中聯辦的位置比較舒服,只要順其自然、低調辦事就可以。中央委派到中聯辦的幹部,並不是已經非常有經驗的地方大員,而是處在上升通道中的中青年幹部。他們來到香港,虛心低調學習發達經濟體的治理經驗,為自己在未來成為地方大員做職業準備。

  • 第四任主任:張曉明(2012至2017年)

張曉明現在是港澳辦主任。他的職業工作經歷也比較簡單清晰,1986年畢業後就在港澳辦系統,從科員一路幹上來,從來沒有離開過港澳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歷是在廖暉執掌港澳辦時擔任後者的秘書)。2012年他提為中聯辦主任時年僅49歲,非常的年輕,但這時他在港澳辦已經有長達26年的經驗。在2012年這個時點上,張曉明有很多優勢,一是集港澳系統歷年經驗與積累於一身(與大多從其他體系調來任職的中聯辦幹部不同,港澳辦是專門處理對港澳事務的「職業」幹部,官員履歷上有很強的穩定性及連續性),二是前所未有的年輕,正處在職業進一步上升發展的黃金時期。

到張曉明擔任中聯辦主任時,港澳辦積累了幾十年的經驗(包括回歸後的10多年),中央對對港事務顯然已經比較有信心,就從這個被認為是最成熟、最了解香港的體系內提拔官員負責對港事務。

但實際上,到2012年,香港與北京/內地的關係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裂痕:2012年9月發生了轟轟烈烈的反國教(科)運動,在香港回歸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從今天的角度,再回過頭去看2012年,能夠發現:2012年可能就是香港反中政治化開始的分水嶺的一年。

但歷史還在發展:在當時的環境下,無論北京/內地還是香港對未來都還沒有這種認識。

  • 第五任主任:王志民(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

王志民的履歷更加複雜一點,以港澳經驗為主,也穿插一些地方經驗(福建)。

王是福建人,職業生涯初期,在福州工作10多年。1992年,被調至新華社香港分社(中聯辦前身)任職,一呆數年(1992至1998年),積累了不少對港經驗。王在1998年再度回到福建,擔任過廈門市長助理(1998至1999年)、福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1999至2006年)。

之後,王又重新回到中聯辦體系,長期擔任職務,一呆10年(2006至2015年),官至香港中聯辦副主任。之後,到港澳辦任職(副主任)一年,到澳門擔任中聯辦主任一年,最後在2017年調到香港中聯辦任主任。

從王的履歷來看,他在福建地方呆過,有一些地方經驗,但沒有擔任過很重要的職務,更沒有當過一把手。他的經歷主要是港澳體系。只能說他的履歷比只在港澳系統呆過的人更加複雜一些。

在港澳體系內,他的經驗也是非常豐富的。與港澳辦官員不同,王在回歸之前就在香港實地呆過很多年。在回福建工作了一些年後,他又在香港實地工作多年,並且也到國務院港澳辦及澳門中聯辦擔任重要職務。他的港澳經驗是全面的,對現有港澳體系是最了解的,與香港親中派有長期的聯繫。港澳系統裏有這樣履歷的人鳳毛麟角。

與49歲就擔任中聯辦主任的張曉明不同,王志民2017年任中聯辦主任時已經60歲。顯然,中央彼時已經知道處理對港事務的迫切性、重要性、艱巨性、複雜性,於是再在港澳系統之內選拔出了一位最有經驗的幹部履新。

與任職時僅52歲的彭清華與49歲的張曉明不同,在擔任中聯辦主任這個職務時,王志民已經是老同志。他的仕途已接近人生終點,他上崗的原因是經驗。

由上可以看出,從中央對中聯辦主任的選擇,是可以看出中央對港思路的。

二、從履歷看中聯辦新主任駱惠寧

駱惠寧的簡歷在此:bit.ly/37Fbpwe

他生於1954年,比王志民年長3歲,比張曉明年長9歲。

駱是從安徽基層一路幹上來的,曾當過知青、馬鞍山港鋼鐵公司工人。在安徽幹了30年,官至省委常委後,調任青海擔任省委副書記,一幹14年。其中擔任一把手(省委書記)4年。2016年,赴山西擔任一把手(省委書記),又幹了4年。

到2019年12月,駱已年過65歲,到了正部級官員退休年齡,調任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擔任副主任委員是退居二線。2020年1月任命為香港中聯辦主任,就是把「沙場老將」重新推出山。

以下複述一些要點:

(1)駱是一個真正的省級一把手大員,這在從中聯辦主任歷史上是沒有的;

(2)駱不是來自港澳體系的;

(3)駱不在廣東及沿海擔任職務,而是在內陸(安徽、山西、青海),與香港的聯繫非常少。非但香港的民主派不識此人,對建制派而言,他也是個陌生人物;

(4)他已過正部級官員退休年紀(65歲),是對老將的重新任用。中聯辦任職應該是駱正式退休前最後一份重要職務。

筆者以為中央選拔駱作為中聯辦主任是有很深的用意的。

其一,駱本已到退休年紀,他履新是老將重新出山,在此年紀上,並不會希冀獲得進一步提職。他現在是為利用自己畢生的經驗積累,為國家再做一分貢獻。與謀求仕途的年輕官員不同,他沒有什麼太多需要顧忌的,把國家交給的本職工作做好就可以。

其二,駱並非來自港澳系統,他是一個真正的、純粹的「局外人」,完全不會受到幾十年發展出來的港澳系統的傳統、體制、框架、思維模式、人事關係等的約束和限定。任命駱是打破近年來形成的由港澳系統人員壟斷對港高級幹部的「傳統」。作為一個不受約束的局外人,他也可以去了解並客觀評估現有處理對港事務的模式是否存在問題。港澳系統深耕香港多年,但也有可能為自己的定勢思維所束縛,不能突破局限。

其三,各種他的背景也使得他和香港現有建制利益團體沒有任何關係。他是一個局外人,可以重新審視各種親中勢力,不受歷史條件約束。

其四,駱是一個典型的地方大員。中國政治體制下,地方大員才是國家的治理者。他們經驗非常豐富,精通政治,熟悉體制的橫縱運作,了解各種複雜的社會民生議題,有豐富的實務政策經驗,極為善於處於各種不同的利益與矛盾,如果說中央部委/外交體系的官員都屬於技術官僚(technocrat)的話,那麼這種地方大員就更像「政治家」(politician/statesman),我們的國家領導人通常都是這麼培養出來的,這個人才培養體系也是千百年來中國體制的延續,這在西方以法律從業人員為主體的選舉政治體制裏是極難見到的。

派這樣一個經驗豐富的地方大員來,就是看到技術官僚政治經驗不足,能力不夠全面,希望地方大員能夠從新的視角幫助全面梳理香港事務,摸索對港治理模式。有人擔心駱之前與香港聯繫太少,人頭不熟,也不了解香港,筆者以為這是太小看了中國地方官員的政治智慧、素質、能力。像這樣在地方摸爬滾打幹上來的幹部都是人尖子。他們不用花太長時間就能摸出香港問題的脈絡。

其五,北京對港事務很多年一直實踐的其實是所謂「井水不犯河水」,總是避免直接干預香港事務,怕動輒被指控違反「一國兩制」及「港人治港」。這幾年,重新強調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但外交系統/港澳系統的官員知識結構偏外事,缺乏相關的治理經驗及訓練,很難從政府治理及公共政策的角度去思考香港問題。

因此,派這樣一個地方大員來,可能是朝着落實對港「管治權」的一個漸進轉變。

其六,駱的年齡擺在這裏,他將是一個歷史性的過渡型官員。但他履職的幾年又是極為關鍵的,將為摸索並建立某種新的治港模式提供重要基礎。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