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擬出售包括巴拿馬運河兩側港口在內的海外港口業務予貝萊德牽頭財團的交易今晚突傳變卦。在特朗普1.0曾任美國駐越南大使、在拜登時期曾任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的康達(Daniel Kritenbrink),以美商亞洲集團(The Asia Group)合伙人身分訪港兩日,在今日傳出長和下周不會簽約的消息前數小時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認為北京對這宗交易「顯然不高興」,但有理由小心謹慎地回應,以免觸發美方強硬反彈或損害本港一國兩制形象。他認為中方迄今回應方式「頗為聰明」,顯示想保留迴旋空間,但估計中方重點不是阻止現已基本達成的交易,而是避免港企再出現類似交易。
康達表示無法評論為何拜登政府未有高調處理巴拿馬運河問題,但他確知道現屆特朗普政府內有部分官員認為美國需要在西半球更具主導地位,大概這就是為何華府有現時態度的部分理由。
談到北京目前的回應方式,康達認為北京「顯然不高興」並清楚表達出來,但一方面他懷疑北京沒什麼好選擇,另一方面他估計北京有理由小心行事——即使北京不高興,長和是私人公司,已跟貝萊德及其他投資者達成協議,換言之「這是香港私人集團企業的私人商業交易」。他直言,北京如果採取更極端做法,嘗試取消商業交易,一方面「肯定這會導致(北京)與華府的關係更為緊張,大概會觸發華府的強烈反應和有力行動」,另一方面很可能會損害一國兩制,以至引發香港市場反應,損害中方在香港的聲譽及港企在其他市場的聲譽。
自長和3月4日公布交易至今,北京公開回應主要是港澳辦和中聯辦至少各四度轉載《大公報》的評論文章,到昨日(27日)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回應相關提問時表示:「有關具體情況,建議你向中方的主管部門詢問。作為原則,我想強調,中方一貫堅決反對利用經濟脅迫、霸道霸凌侵犯損害他國正當權益的相關行為。」
康達形容這種含蓄的回應「頗為聰明」(quite clever),他說:「我認為北京想要保留迴旋空間這一點是毫無疑問,我也認為中方很可能想要對長和及其他港企的未來交易發出警告,(要求它們)更為謹慎。但正如我所形容,按當前交易走向,我不肯定北京有什麼好選擇……換言之,(中方)焦點或許是嘗試阻止未來交易多於制止現時交易……我肯定北京領導層會作出自身的選擇,我們可以觀望。」
被問到如果特朗普政府認為長和在巴拿馬運河營運港口會損害美國國家安全,長和現時的交易還包括其他非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全球港口,如果北京同樣從國家安全的視角去看待是否也合理,康達答道:「嗯,也許是吧。但重申一點,我會預期在北京的中方朋友會小心謹慎回應,因為我假定中國不會想進一步印證『海外香港企業等同中國直接控制』或『香港港口投資等同直接控制』的說法……因此我認為中方會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