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周一(17日)報道,繼先前在中國以外尋找新製造基地的「中國+1」戰略以分散風險後,如今隨著美中緊張局勢加劇,愈來愈多的西方科技公司進一步將「避開中國」列為當務之急,以「除了中國,哪裏都行」(Anything But China)為方針,務求將生產線加速遷出中國。
根據報道,在各產業中,半導體相關產業的「避開中國」趨勢尤為明顯,而半導體產品正是美中科技摩擦的核心。與此同時,智能手機及筆記型電腦等消費性電子產品,也出現了將生產線遷出中國的情況。
報道指出,近年來許多跨國公司意識到過於依賴中國供應商的風險,於是開始推動「中國+1」戰略,也就是在中國投資營運的同時,也在其他國家尋找新的製造基地作為補充。
如今,隨著美中緊張局勢再次加劇,許多外資科技企業正將生產線加速遷出中國,並在其他地方尋找供應商。這一趨勢,為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帶來了提升本國價值鏈的機會。其中,東盟國家2023年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達2300億美元,遠高於2018年的1550億美元。
標普(S&P)近日發布報告指出,與先前外企只將產品組裝業務遷出中國不同的是,當前外資遷出的包含生產傳感器、印刷電路板和電力電子元件等零部件的工廠,這使得外企將供應鏈遷出中國的行動持久得多。
外企遷出中國的同時,許多中國企業也在向海外轉移,應西方客戶的要求在中國以外地區設立子公司和工廠,以避免美中關係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國際數據公司(IDC)分析師莫拉萊斯(Mario Morales)表示,長期來說,建立新生產線的成本更高、風險也更大。畢竟科技供應鏈的價值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複雜性和精密程度只會愈來愈高,這將使企業轉移業務更具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