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小米SU7標準版電動車3月29日晚上10時44分在「德上高速」(山東省德州市至江西省上饒市高速公路)安徽池祁段撞上路障,小米電動車起火,致小米車內3人遇難。事件發酵數日後,今天(4月1日)引爆輿論對小米車安全性的關注。
小米公司4月1日公開發布「SU7高速事故致3人遇難」事發前後信息摘要,事故原因尚待警方進一步調查。
小米稱,事故發生前,車輛處於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公里時速行駛。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改道至逆向車道。
事發前一刻,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後發出提醒並開始減速。隨後司機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並操控車輛轉向,隨後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後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公里。
小米發布的系統信息摘要顯示,撞車在晚上10時44分26秒發生,此前的10時28分17秒NOA報警「輕度分心」、36分48秒NOA發出脫手預警提示「請手握方向盤」、44分24秒NOA發出風險提示「請注意前方有障礙」及發出減速請求。44分25秒NOA被司機接管,1秒後碰撞。
小米還稱,車端Ecall在碰撞2秒後觸發,系統隨即報警、呼叫120急救服務,與車主(非司機)取得聯繫。
事發小米SU7車主4月1日告訴「澎湃新聞」,3名遇難者(老同學關係)之一是其女友,均是小米的忠實粉絲,事故發生至今第四天,小米公司暫時沒有與家屬聯繫。
此前內地媒體報道,家屬稱撞車後爆燃,「車門鎖死,三人燒沒了」。網民則質疑,事發後內地社交平台不斷刪帖、刪短片、降熱搜。
沃達福數字汽車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翔告訴「澎湃新聞」,此類事故的責任認定存在複雜性。核心爭議焦點在於電動車司機高頻使用的NOA功能,該功能通過方向盤自動轉向等技術,容易在長時間高速行駛中讓司機產生過度依賴,理論上司機只需及時接管即可避免事故,但實際操作中存在一些問題,包括車輛控制系統需計算後執行指令,此次事故從障礙物風險提示並自動減速到最終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僅有2秒,另外也存在技術不成熟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