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昨晚披露,醫保騙保呈現出新特點,一條由「職業開藥人」、藥販子、藥店、診所勾連起來的「回流藥」黑色產業鏈,正侵蝕著國家醫保基金。
在陝西榆林,醫保部門工作人員在數據分析比對中發現,患有慢性腎功能衰竭等疾病的常某,購藥頻次之高、數量之大與常規不符。常某利用其用藥費用可報銷85%,多開藥物後轉賣給藥販子,藥販子再將藥品倒賣、流向市場。
類似案件並非個例。央視指出,低買高賣是「回流藥」倒賣的主要模式。比如,市面上100元(人民幣,下同)的藥品經過醫保報銷後,參保人員只需自費20元,藥販子以30元的價格收入,再以60元的價格賣出。
這些被倒賣的醫保藥中,腫瘤標靶藥、慢性病處方藥是藥販子重點收購的種類。不法人員通過過量配藥、短時多次配藥等方式非法牟利。
在一宗案件中,以王某為首的詐騙團伙,利用他人醫保卡分批次、分劑量在不同社區衛生中心配取藥品,截至案發,被查處的藥品近30噸。
而在另一宗案中,藥販子有償借用醫保卡或直接誘導參保人用醫保卡多次到醫院配取藥品。最終,查處的醫保卡多達105張,各類藥品1萬餘盒。
這些「回流藥」存放環境惡劣,有些臨近保質期,但依然被倒賣給非法藥商、不法藥店,重新流入市場,變成風險巨大的「奪命藥」。
國家醫療保障局基金監管司監管二處處長楊玲表示,有的藥販子把真藥賣給小診所,然後再把真藥盒裏裝上假藥賣給藥店;很多藥販子把臨近的或者已過期的藥品從原包裝中拆出來,再裝入新的藥盒當中出售;有的藥販子在拆解重組「回流藥」的過程當中,劑量、規格、藥品種類往往容易產生混淆。(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