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局勢

即時文摘

上一篇

俄國侵烏|田德文:烏克蘭危機的最大教訓

近日烏克蘭危機急劇升級。當地時間2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總統令,宣布承認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及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獨立,以一種相當出人意料的方式,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掀了桌子」。目前關於烏克蘭東部戰况的消息真假莫辨,危機前景更難預料。但無論如何,這都是冷戰結束30年來發生的最大國際危機。雖然塵埃未定,但烏克蘭危機發酵到現在這個程度,還是值得深刻反思。

俄國對西方由失希望到失信任

歷史上,俄羅斯有非常強烈的「歐洲情結」,但一直不能得到歐洲真正接納。1700年彼得一世改革過程中,俄羅斯積極推進「歐洲化」進程。對當時那個野蠻的農奴制帝國而言,「歐洲化」也就是「文明化」。俄羅斯詩人普希金曾說,彼得一世改革「讓俄羅斯騰空而起」。

可惜的是,「騰空」的俄羅斯在歐洲依然是「異類」。俄羅斯和歐洲的疏離,在蘇聯時期因意識形態原因達到新的高度,二戰結束最終形成對峙冷戰的局面。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時任總統葉利欽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在政治制度上全盤西化,在經濟上急於轉向「自由市場經濟」,在軍事上亦與西方達成很多協議,甚至還提出過要加入北約,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進入「蜜月期」。

但事實證明,無論是北約還是歐盟,其實都沒打算全面接納俄羅斯,葉利欽時代的「轉型」給俄羅斯留下的,只有實力衰落、黑幫寡頭和民生凋敝。普京上台後對美國等西方國家逐漸強硬,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究其原因是俄羅斯對西方由失去希望到失去信任。

西方擠壓俄國 促成烏克蘭危機

比較而言,西方對俄羅斯的態度倒是一以貫之,那就是從來就不信任這個國家。

冷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歐洲不斷向東擴張,先後接納華沙公約集團原成員國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及原屬蘇聯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此番烏克蘭發生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烏克蘭要求加入北約,俄羅斯表示強烈反對,而美國拒絕接受俄羅斯的意見。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加入北約將對其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根據2014年《明斯克協議》,包括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在內的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取得高度自治地位,這個地區的居民以俄語人口為主。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上述地區的高度自治勢必難以為繼。不僅如此,即使是已併入俄羅斯的克里米亞,恐怕也會再起爭端,而這是俄羅斯根本無法接受的。

由此可見,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排斥和擠壓,才是造成此次烏克蘭危機的深層原因。後冷戰時代,俄羅斯這個「敵人」可以說完全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步一步「製造」出來的。烏克蘭危機發酵過程中,美國及其盟友不斷向烏克蘭當局釋放錯誤信號,從聯合軍演到提供軍火,真是做足了「力挺」烏克蘭的姿態。但俄羅斯作出強烈反彈的時候,美國又明確表態不會介入烏克蘭戰爭,只承諾升級對俄制裁措施。美國不跟俄羅斯這樣的核大國發生軍事衝突,應該說是明智的選擇,但既然如此,又為何支持烏克蘭與俄羅斯加劇對抗呢?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從未停止過制裁。那麼在俄羅斯這次作出更加強硬的反彈後,西方國家還有什麼本質不同的制裁措施可以使出來呢?即使真有什麼可一劍封喉的「妙招」,難道俄羅斯就不會出手反擊嗎?到那時候還是得坐下來談判。真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對抗成雙輸 相互尊重是正途

因此,烏克蘭危機升級留給國際社會的最大教訓,應該是對抗只能激化矛盾,造成雙輸結果,而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才是處理國際關係的正確方式。在多極化時代,繼續秉持以集團性、排他性和對抗性為特徵的「冷戰思維」,真可謂愚不可及。在當今高度相互依賴的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另一個國家的失敗中長期獲益。烏克蘭危機告訴我們,在國際關係中化敵為友是正途,而「製造敵人」則是違背人類共同利益的邪路。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俄國侵烏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