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教育政策】周日話題:大學男女失衡 非升中派位之禍(文:李子樂) (09:33)

近年升中派位報道,男生比女生較少獲派首志願學校,情况備受關注。其實自2002年以來升中派位機制採用男女生混合成一隊的模式,坊間對此一直有不少批評,指混合派位對男生不利,第一組別中學收生變得女多男少,第三組別中學的情况則相反,繼而引發骨牌效應,令男生在學業上節節敗退,最終造成今天大學男女生比例失衡問題。聽到不少人(包括教育工作者)對此深信不疑,但一直以來對這個問題的詳細研究不多,究竟男女混合派位是否真的對大學男女比例造成衝擊?

其他文章:【普教中】「普教中」招誰惹誰了?(文:阮紀宏)

大學新生長期女多男少

我以網上公開統計資料做了簡單分析(圖)。圖中紅線顯示過去20年資助學士學位課程新生的男女實際人數比例,0%表示男女比例各半,負數則為女多男少。很明顯,升大學女多男少並非只是近幾年的現象。跟前幾年男女分開派位的學生相比,2009年混合派位下的一代學生入大學,男女失衡沒有出現惡化。其後2010、2011年男生甚至稍有「回勇」之勢,可惜2012年及後(即首屆文憑試學生升大學之年),男生又跌入「谷底」。

再看藍線:比較入大學的男女人數分別佔整體公開試日校考生人數的比率(2012年前指高級程度會考;2012及2013年包括高考及文憑試;2014年為文憑試),以集中看看日校男女生之間的競爭。同樣地,所有年份均顯示負值,即在日校考生中,男生升大學的比例「穩定地」低於女生。

若以分開「男跟男爭,女跟女爭」的角度去看男女生升大學比例,那情况又如何呢?綠線顯示了以「分兩隊」競爭的方式比較男女升大學的比例差距。以2007年為例,成功升讀大一的男生佔高考日校男考生58%,升讀大一的女生則佔高考日校女考生52%,即男比女高出6百分點。依此計算方法看,2012年前,其實男比女面對較少同性之間的競爭。也就是說,女生成功考大學的人數雖然較多,但與此同時亦面對更多同性的競爭對手。從同性競爭角度看,可以說男生到了考大學的階段時似乎反而「佔優」。但2012年開始,即新高中下的男生考大學,就連這樣的「優勢」也失去了。

總而言之,從實際數字看,把升大學的男女失衡歸咎於派位改制的說法,難以成立。至於何以1995至2000年間相關比例開始出現失衡並急速加劇,原因未明,或許關乎到八九十年代大學學額大增,讓更多成績達標的女生成功入讀大學(至2000年代情况稍為穩定下來),又或與其他因素如所謂女生課程增加、女性整體社會地位提升下女生潛能解放等等有關。另外,從近年趨勢看,在新高中實施後,男女升大學的比例失衡反而更為明顯。雖則這裏可能涉及新舊學制之間的區別,例如舊制下升中至升大學之間的階段,特別在會考時已淘汰了較多成績落後的男生,以致到考大學時,已是女多男少(2007至2011年間高考考生的男女差距為5%左右)。惟兩個問題也非本文所旨。

事實上, 由小學升中學、到大學之間的教育過程中,牽涉繁多因果機制導致今天的「男孩危機」(全球許多地方也共同面對)。我並不否定混合派位下,中學男生處於弱勢。但也需要知道,問題比想像中複雜得多。草率地把問題都扯到派位政策上,只會窒礙我們找出問題癥結及可行對策。

其他文章:從不滿政治到不滿社會:本土派和民主派支持者的差異(文:李立峯)

分隊派位不可取

當年平機會有關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調查報告出爐,曾引起社會及學界廣泛爭論。學者曾榮光1999年曾在報章以〈體系性不平等與積極性歧視〉為題撰文,反對男女混合派位,其論點尤為重要,值得進一步商榷。文章有力地說明本地學童學能表現(不論就發展領域或速度而言)出現顯著男女差異,並且指出「體系性的不均等」(男女升中成績差異),源自升中評核機制存在重語文輕數學等方面的性別能力偏向,而為此「就有必要改而採用『以組別之間為對象的均等』原則」。然而,文章沒有解釋何以面對體系性的不均等,便有必要改用以組別均等的原則去處理,而我認為這一點才是爭論的關鍵。

單憑男女成績差異情况,便採納分隊派位模式,那我們又能不能以同一原則處理升高中考試、公開試等持續穩定的成績差異,如按性別調整分數、分隊升學?况且男女之間各方面發展,其實相似性多於不同;同性之間的差距更大。別忘記除了男女分別之外,還有更多有關社會與人口特徵組別區分學生成績,例如年齡、社經地位、種族等。面對各種體系性的不均等,難道又有必要通通改用組別均等的原則分開處理升學?

更重要的是,既然問題出於升中評核機制以至整個小學課程發展、學校配套等等的偏向上,為何要糾正的不是教育問題本身而是其果?現今社會普遍為人接受的教育理念是以個人均等原則為基礎,每個人也可以不分男女、種族、宗教、家庭出身等因素通過公平競爭獲得教育擢升。女生在現有機制下具有所謂先天的學業優勢,例如比男生在閱讀及寫作上花更多時間、多主動投入學業活動等,同時也是個人努力與付出,她們因此取得好成績,最合理不過(不少男生也能付出一樣而獲得好成績)。若只在階段性關口(升中派位)分隊設限,原則上是雙重標準。

正視男孩危機問題

現存有相當多的研究證據已指出,男女先天分別(包括腦部發展)並沒想像中那麼大,學能、社交能力、情緒控制等發展反而受後天及體制性的社會環境因素影響更大,而且男女學能差距在不同地方、文化亦有所不同。要着手處理「男孩危機」,不但需要針對課程發展、學與教策略、評核機制等方面檢討與改善,同時亦需要家庭、學校、社區等全方位配合,從小做起。

當然實踐起來將困難重重,但絕不能知難而求其次,「開倒車」回到分隊派位模式。對付「男孩危機」其實跟過往兩性平權發展相符;平權從來不應為某單一組別的發展機會加設障礙。與其執迷於消極歧視女生的政策,何不以積極歧視的態度去思考如何提升男生能力發展較弱的地方,並予以支援。

文:李子樂

美術:黃煒

編輯:馮少榮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載於2016710日《明報》星期日生活。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建設民主中國很好年輕人在想生與死(文:盧斯達)

其他文章:港獨主張:香港言論自由與一國兩制的試金石(文:楊岳橋)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