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街知巷聞:打開當年的無掩雞籠——舊中區警署(文:陳嘉文) (11:32)

在大館塌磚牆後第三個星期,對警署保育素有經驗的退休高級警司何明新,出版了一本關於大館的書《大館——中央警署跨世紀檔案》。

雖然時間上只是一個巧合,但這正好讓我們認真看看大館的保育為何如此重要。

其他文章:感覺的冒起與思想的變質(文:張彧暋)

何明新說,大館的保育不止警署,還有裁判司署、監獄等,這種政府建築群保育項目在世界上並不常見;而且,這裏還着重大館所處的社區保育——守衛森嚴閒人免進的警署,當年原來是「無掩雞籠」,人人可以走進皇家地,中學年代的他,便常到警署飯堂與阿sir、madam同場吃飯聽粗口橫飛,同時附近的大牌檔、餐廳則反過來是不少警察的飯堂,「鏞記、蓮香,唔係因為有警署,怎可能生存到現在?」

當年維修堅持找原材料

退休不久的何明新,做警察三十八年,當中有相當長的時間都在大館度過,曾經在大館超過八個部門工作,因為熱愛歷史,加入警政做研究項目時曾接觸過不少舊檔案與報章,九四年被委任為警察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委員。在大館未關閉、正式保育之前,他不止一次負責大館警署部分的維修工作,「警署是用木地板,要換的話,就要找原本的木材,但那些木並不容易找到,於是就要排隊申請,一等就可能以年計,來一塊木就換一塊」。可以想像,當時負責警署的英國警官都重視保存歷史傳統,「粉藍色的窗框,都是用鐵造,常生鏽、常要重髹油漆,「其實後來大可以換上不鏽鋼或塑膠造的,維修方便好多,如果不重視保育就不會這樣堅持,對吧?」

先有監獄 後有警署

所謂「大館」,當年本來是「警察總部」的意思,後來則逐漸變成整個政府建築群的一個統稱,包括在警察總部旁的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警察宿舍。不過,英國人來到香港之初,要管治這地方的人,最早並不是建立警隊起警署,而是在中環山坡用草用木搭建非常簡陋的監獄——即是域多利監獄的前身。何明新在書裏寫道,英軍登陸後,隨即委任陸軍上尉威廉堅偉(William Caine)為總巡理府,集執法和司法於一身,權力包括拘捕、檢控、審訊和懲處,至登陸後三年、一八四四年,警隊才正式成立。於是,緊接監獄出現的,是監獄旁的中央裁判司署,然後才有了香港第一個永久性警察建築物的中央警署。

消失的一號差館

但大館並不等於一號差館。「很多人不知道,香港其實曾經有一號警署,位置是現時銅鑼灣禮頓道附近,不過早在一九三五年拆卸。當時的警隊主要職責是保護英國人和他們的商行、財物,銅鑼灣在開埠初期,主要是英商渣甸、甸地等的貨倉,還有東面的怡和糖廠和太古船塢。」

磚牆倒塌,大館保育出現暗湧,何明新看到新聞時第一個反應是:「乜啲工程師咁水皮㗎?」他記得,大館在二零零四年正式關閉後,曾一度去向不明,那時候他曾故地重遊,看見沒人保養和照顧的大館日曬雨淋、百年大樹枯死,所以,當大館啟動保育計劃時,他的確是鬆了一口氣,只是當然沒想到保育中的磚牆居然會倒塌。他期望,大館會是一個好的保育示範,「好的保育,就是開放給公眾自由出入,該去到的地方也讓巿民進入。關於歷史,我們毋須刻意做什麼來告訴人,應該由巿民自己來發掘」。

「大館」建築群

1. 中央監獄

在英國人佔領香港之初,首先建的不是警署,而是監獄,用水泥和紅磚建成,稱之為中央監獄,後來才改稱域多利監獄。不過,罪案率愈來愈高,監獄爆棚,大館建築群中的監獄經歷多次擴建,現時大館中有六座監倉,D倉工程始於一八五八年,是建築群裏追溯到最古舊的建築物之一。在赤柱監獄落成後,域多利監獄曾一度關閉,直至一九三九年重新運作,八○年代曾接收大量越南難民。

2. 中央裁判司署

監獄落成不久,前稱巡理府的裁判司署在幾乎同一時間落成,但經歷幾次重建,現在保留的建於一九一三年,連接警署與監獄。當年被逮捕到大館的人,首先會被帶到中央警署,然後移至中央裁判司署,定罪後再押至監獄。

其他文章:世紀.王德威.導讀:馬家輝《龍頭鳳尾》(文:王德威)

3. 營房大樓

大館建築群中,最先落成的警署就是營房大樓,在一八六四年、即中央監獄建成後約二十年興建,是香港第一座永久性的警察建築物。大樓原有三層,一九○五年再加建一層。建築物每層都有半戶外走廊,何明新說,當時大館不時幫襯堅道的「筵席專家」,在一二樓搞「到會」。

4. 警察總部大樓

大館於一九一九年擴建成的建築物,四層高,外牆以紅磚砌成。在面向荷李活道的大門之上,屋頂還藏有一個秘密房間,是當年警察與英軍專用的。

5. 宿舍

建築群中,現有三座是警察宿舍,早前有磚牆倒塌的,於一八六○年代興建,是建築群中最早期的建築物之一。

建築風格?「殖民地亂咁嚟」

大館建築物宏偉有特色,古蹟辦的網頁介紹寫,建築群裏的前中央裁判司署,正面採用希臘復興式建築,發展局網頁則概括地指建築群主要為「維多利亞/愛德華式殖民地風格」。不過,何明新認為,所謂的風格特色都是穿鑿附會、不明所以,「若問我這些是什麼風格,我會說是『殖民地亂咁嚟風格』﹗」他解釋,當時從英國來香港登陸的大多是軍人,文化和道德觀念與英國本土人不同,「所謂『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從』,一般在外的殖民者,很少主動問遠在世界另一端的國家怎樣做,最好不要被管」。當年建大館之時,不少本來是軍人的警察高層亦有份參與,「那時的建築者,各有自己一套,喜歡做什麼便做什麼,以他們在不同地方的見聞,啟發他們對各方面的要求,並非一般建築師的專業所能及」。當時的警察總部,設計像堡壘,容易防守。他在新書中寫,這做法沿用至今,警察內有個策劃及發展部,由一個總警司帶領,其中職責包括策劃及設計新警署,包括覓地。

不說不知的「大館」兩三事

融入社區 街坊光顧飯堂

近年警察形象插水,警民經常以敵對的關係出現在媒體之上,不過當警察幾十年的何明新說,警民關係,尤其在地區層面,一直以來都非常好。他說,關於大館的保育,保留建築物固然重要,但大館與周邊地方的關係,同樣很有價值,由於當年的大館是「無掩雞籠」,街坊還經常光顧警署裏的飯堂,大館附近的食肆如鏞記和蓮香,當年都是不少警察高層愛到的餐廳。不過,如今示威者會圍警察總部,當年的大館其實亦試過被示威者包圍。事緣一九七一年四月十日,當天有人在中環為反日本示威,警察事後帶走二十一人,其他示威者於是包圍他們被拘留的中央警署。當時的中央警署決定落閘,阻隔民眾,最後包圍者在被警告之下,留守數小時便離去。

酒杯底政治 警官餐廳設酒吧

警察總部的一樓,有一個警官餐廳,只有駐守港島總區總部和中區的見習督察級或以上警察才能進入。權力核心裏的非辦公地方,這裏發生的事當然引人入勝——巨頭雲集,他們究竟會談什麼?何明新說,餐廳分兩部分,一邊是吃西餐和自助餐的地方;另一邊則是酒吧,由英國人帶入的飲酒文化,在九十年代立例禁止酒後駕駛之前一直很熱鬧。除了風花雪月,不同部門的高層碰面,總會談起公事,討論期間做決策也是常見的事,所以警官餐廳裏也有所謂的「酒杯底政治」。「一份文件,要經好多部門、好多重關卡才到最頂層,但有時候在酒吧碰到相關的人,討論一下,雙方有共識,可以在文件上寫某月某天跟某部門討論過、有共識,文件就可以跳過幾重關卡,快好多。」

停車場政治 有車位 有地位

警署的總部大樓與營房大樓之間,有一片空地供操練、典禮之用,平日則用作停車場。本來警署地方大,辦公人數不多,不過八十年代開始,警隊重組,警署要容納更多部門,車位僧多粥少,停車場也成為角力場,有指定車位就是身分象徵。車場內有幾個有瓦遮頂的車位,是大館幾個最大的長官才可使用,中區的指揮官因為是「地主」,也可以使用;總督察以上,一般有固定車位。至於沒有固定車位的警察,則每天碰運氣,盼望有人放假沒泊車。找不到車位,有人會把車擱在角落,最後因為阻礙通道,擋風玻璃被用強力膠水貼警告信,曾被投訴是刑事毁壞。泊車問題最後演變為法律問題,例如當時警署曾與律政署的律師研究可否用告票,最後還是大事化小,靠自律解決。

《大館——中央警署跨世紀檔案》

作者:何明新

出版:中華

文:陳嘉文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載於2016619日《明報》星期日生活。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林榮基現身說法】向林榮基致敬(文:曾偉強)

其他文章:《初戀無限Jam》影評:追夢 · 把妹 · 樂與怒(文:陸子瀧)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