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家明雜感:父親節看父女經典(文:家明) (10:14)

不得不招認,「父女情」的故事是我的盲點,對之理性不了,甚或有點病態偏執。

好像那部快將公映的《尋找父女情》(Fathers and Daughters),看預告片我已淚盈於睫。電影迫不及待優先看了,崩潰可想而知。不是電影有多好(不客觀就不作評論了),只是預期的情緒宣泄,情感太遏抑就是了。還幸有電影院這公共又私隱的空間,漆黑之中可以盡情傾瀉。

其他文章:《少年滋味》你們不知道的事(文:程思傳)

同樣從「父親」出發,「父女片」的確有別於「父子片」,「父子」總少不了「情仇」,「父女」則大多「溫柔」。《尋找》中的羅素高爾演單親爸爸,明明頭頭碰着黑了(寫作瓶頸,健康不佳,經濟拮据),對女兒仍千依百順,無微不至。「父女片」教我們如何當父親(誰不渴望有個像羅素高爾的爸爸?),令我們感同身受——關係愈是甜密,愈害怕失去、別離。「父女片」不是沒有恩怨的,幾十年來屢被重提的《金池塘》(On Golden Pond)即一例。

荷李活影星的父親形象

愛看父女故事,渴望當個好父親,骨子裏說不定有被遺忘的恐懼。不只電影,荷李活影星的父女傳記我也讀了一些,看到千差萬別的父親形象。奧遜威爾斯女兒Chris寫的In My Father’s Shadow,父親神聖不可攀。Chris與父親多年沒見,好不容易在香港的半島酒店重逢,期待愈大失落愈大,兩人的心理距離遙不可及。相反,加利格蘭是個可愛慈父,其女兒Jennifer的回憶小書Good Stuff: A Reminiscence of My Father, Cary Grant,溫馨感人。多少受該書影響,我珍而重之小女兒給我的塗鴉、勞作等小禮物(不到你不唏噓,幼女還在念初小,卻已過了經常向父母送東西、父母回家她撲向你懷抱的年紀)。Good Stuff 書底有張格蘭父女的甜蜜背影,下面引Bill Cosby美言:「但願女兒對我的印象,像Jennifer對她父親一樣美好。」那個父親不希望?!當然,該書出版時Cosby未惹官非;今天回看,他的願望不落空才怪。

若問,哪些電影中的父女關係最好看?先要說明哪一類。隨便歸納,電影中的父女描寫,我看至少有三大類型。

1. 循循善誘型

「老鼠生兒挖地洞」,怎樣的父母生怎樣的孩子,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這方面真不要自欺欺人。太多好電影的故事說明,父親對女兒的影響,是何等根深柢固。

而且,能夠被電影豎碑立傳的,大多是理想與價值的傳承。1962年《怪屋疑雲》(To Kill a Mockingbird)的格力哥利柏,向女兒說明「將心比己」的道理;他敬業樂業,在大蕭條的南部,種族主義猖獗的年代一夫當關,為黑人疑犯打官司,就是對女兒最好的身教。《怪屋》的原作者Harper Lee今年年初離世,小說寫的,是他當律師父親的半真實傳記。

1997年《超時空接觸》(Contact)中的茱迪科士打同樣在單親家庭成長,受父親薰陶,她從小對外太空充滿好奇;長大後當上科學家,惜父親早已不在了。沒料到一次人類史上重要的征空之旅,在世外桃源似的太虛國度,成就父女團聚,恍如隔世。《超時空接觸》很難說有沒有啟發出兩年前的《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兩者共通是演員Matthew McConaughey及「父女傳承」。絕對的「這麼近,那麼遠」,《超時空》及《星際》大費周章解說外太空科技,找來理論及專家認證,利用電腦特效增強說服力,把角色帶到億萬光年的穹蒼以外,要說的無非是,父親跟女兒的咫尺情意。

上述電影,父親都是女兒的「英雄」。荷李活所有動作巨星,總要扮演一下完美父親形象,保護過愛女才叫真英雄。阿諾舒華辛力加、史泰龍、湯告魯斯,憑《救參96小時》(Taken)轉形的里安納遜全沒例外。《救參》更是「窮爸爸」戰勝「富爸爸」的天方夜譚,窮爸爸贏的也是做人價值。

其他文章:世紀.音樂眼:費城樂團的聲音(文:李歐梵)

2. 呷醋外父型

都說女兒是父親前世情人,電影中父女的柔情蜜意,連情人及妻子都羨煞不如。難忘舊片《莫負少年頭》(It’s a Wonderful Life)一個小細節,占士史超域幾乎要身敗名裂,大好先生的脾氣快按捺不住,他逗小女兒睡覺還是低聲細語,愛妻也沒此福氣。女兒淘氣說牀邊玫瑰花落,史超域偷偷把花瓣收起,瞞說花兒修好了。父親當時沒想到,口袋那幾片小花瓣,竟是他重新體驗人生與家庭的關鍵信物。

父女如此親密,女兒出閣父親不酸溜溜才怪。史提夫馬田的《呷醋外父》(Father of the Bride)也許不少人看過,但那是舊片重拍,原版其實更好。1950年影片,英文同名,港譯《玉女于飛》(從前的西片命名更見文字修養),導演是歌舞片名導Vincente Minnelli,呷醋父親是Spencer Tracy。不用史提夫的擠眉弄眼,Tracy演吝嗇、小心眼的父親,獨白尖刻,喜劇timing準繩(試舊禮服一幕一氣呵成)。他戲裏的亭亭玉立女兒是伊莉莎伯泰萊!外父對未來女婿之成見,「結婚」(getting married)及「婚禮」(wedding)的分野,《玉女》已刻劃得入木三分,成為後來同類片典範。

比《玉女》早一年(1949),日本戰後有小津安二郎的《晚春》。兩套不同文化,兩性、戀愛、婚嫁儀式不少差異,但最少一點相同:女兒出嫁後,做父親的顧影自憐,家裏好像欠了什麼。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懋,在邵氏正式雄霸以前,也出產過不少寫父女、涉婚嫁矛盾的好片,如1963年由張愛玲寫劇本的《小兒女》。

3. 前世唔修型

除了《金池塘》,父女「恩怨」的我還想到溫德斯導演的《風流債風流還》(Don't Come Knocking)。

但令人魂牽夢縈的是Peter Bogdanovich 1973年的《大老千與小鬼頭》(Paper Moon)。不只是Bogdanovich最好(同樣黑白拍攝,更勝他的成名作《最後一場電影》),賴恩奧尼路亦精彩得沒有話說。當然,《大老千》永恆的佳話,是奧尼路的親生女兒Tatum的演出。Tatum那時只有9歲,演深懂人情世故的女孩(沒見過電影裏的小孩抽煙如此氣定神閒,不惹人討厭),翌年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項,是該獎有史以來最幼小得獎者。

跟《怪屋疑雲》一樣的經濟大蕭條背景,賴恩是到處行騙、兜售聖經的老千Moses。他出席一個舊相好的葬禮後,不情不願的帶着小女孩Addie上路。途上,Addie一直好奇Moses是不是生父,Moses不斷矢口否認。《大老千》是典型公路片,Moses由厭棄Addie,愛理不理,到漸漸產生感情。Addie聰明伶俐,從父親身上「傳承」不少騙術,父唱女隨,乃行走江湖的最佳拍檔。《大老千》有別於傳統、保守的父女勵志片;新荷李活不同凡響,在男盜女娼的世界,寫出另類但同樣感人的天涯父女情。

可惜,現實往往比電影殘酷。Tatum有個成名的爸爸,在荷李活平地一聲雷,接下來的命運卻很悲涼。十年前,四十多歲、已為人母的Tatum出版自傳《A Paper Life》(顯然來自《大老千》戲名),控訴父親賴恩從前對她精神及肉體折磨(奧尼路家族有不少醜聞,這對父女連傳記也「另類」過人)。父女兩人後來又上了一些「真人秀」節目,表面上好像冰釋前嫌了。事實上,現實會像《金池塘》一樣簡單,有大團圓結局麼?

文:家明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載於2016619日《明報》星期日生活。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初戀無限Jam》影評:追夢 · 把妹 · 樂與怒(文:陸子瀧)

其他文章:《詭屋驚凶實錄2》鬼眼靈探驅魔人(文:皮亞)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