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感覺的冒起與思想的變質(文:張彧暋) (08:29)

當一種全新感情出現,而我們能用語言去形容的時候,我們的政治會被改變。而人們如何能分享這種感情,就會決定一個社會內人們分裂的程度。說來奇怪,面對這幾年激烈的政治變動,原因何在,至少從大衆媒體的論壇評論所見,依舊只能以「耐人尋味」作為總結。關鍵是人們是否能理解過往幾年,是否能感受到一種全新的感覺,並化作言語,去描述這種感情。

其他文章:豪華的士頭痛醫腳(文:賀穎傑)

世代的感覺斷裂

縱觀論述,過往最多人依賴的討論框架,是世代論,也就是以呂大樂《四代香港人》以來的討論方向。不過如作者本人也強調的是,世代論只是歷史分析的代替,不同世代的人面對不同的社會與歷史條件,自然產生不同的世代心態。而書中強調的,當然是在戰後香港出生的一代的心態為主。因為無論喜歡與否,這班人人數最多,而且是主導當今社會的人。換句話說,過往幾年覺得香港激烈或者有問題的,當然是從這種這些戰後嬰孩的價值觀作出的判斷:不明白。

呂大樂日前在《明報》本版撰文,指出的就是從他或他世代而言,這幾年政治現象與背後新世代所代表的價值觀,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耐人尋味」固然是漫畫《老夫子》最常用的副題,指出一個現象是問題,從我看,這至少起碼是進入問題的第一步。而筆者頗為欣賞(?)呂氏一文的原因,是起碼承認他或他的世代,根本不能了解這種全新政治現象與年輕人心態。這至少是一個開始。

耐人尋味的世代論黑洞

對此的回應,算是日前另外一篇引述當今年輕人心聲的回應。那些年輕人心聲比較好看,該文也模仿了以同樣的論述手法,也可描述年輕一輩對戰後嬰孩的同樣不理解。不過這文章,如果有任何東西建立了,也同樣是證明了「耐人尋味」的現象是真實存在的。在這兩個世代中間,有什麼根本性的東西阻隔了雙方的理解。一種思想與感覺的斷絕。不過,同樣地,這筆者也沒有解釋到什麼。

這很好。我們首先證明與承認了一個「耐人尋味」現象的存在。打個比喻,物理學家如何觀察黑洞?既然稱為黑洞,也就是觀察不到的。你如何可以研究一個觀察不到的現象呢?黑洞本身就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最近就有學者以重力波作為手段,意圖解釋這種存在。不過對筆者而言,研究自身社會之內,竟然有兩班人可以完全生活在兩個感覺的世界,而他們的兩者之間毫無共通感覺就是個魅力非凡的議題。這兩班人,都認為對方是一個黑洞。

感情的斷絕

把光射進黑洞,固然不能找到以至解決黑洞之謎。而人心比黑洞更深沉。我們需要另外一種如重力波的新工具,探測兩代人之間的鴻溝,也就是掌握兩個時代背後,完全不同的感覺。因為,如果感覺不能化為語言,我們的世界無從談起。

在此,字數所限,筆者先賣一個關子,而只想舉出我觀看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先生星期四晚記者會的身體感情變化,還有整晚面書的感覺為例。這是一種胸口溫暖直到頸部的溫暖,一種有身體反應的感情。特別是當店主用那毫無感情起伏的語調,說看到那6000人遊行的片段,到九龍塘車站,懸崖勒馬,回頭是岸,一念之間,就是自由的領域。這一下,我想很多人也感受到這種發自身體的感情變化。而年輕人,老早比我們感受得早、深而已。這些感覺的有無,還有他們的細微變化,決定了你站在哪個世代觀察事物。

原來,自由,是一種感情。這是一種令人溫暖的身體感覺。

(原文載於2016618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槍擊背後】究竟奧蘭多槍擊案的疑兇是誰?(文:端木皚)

其他文章:【馬英九被拒訪港】趕人走和不准走(文:馬家輝)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