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一帶一路」也是「人心工程」(文:趙永佳、張妙清、鄭宏泰) (10:22)

2013年中央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香港特區政府與工商專業團體的大力支持,認為是香港「再起飛」的重大機遇,能為經濟發展帶來眾多「利好」因素。不過,從整體香港社會角度看來,「一帶一路」在香港似乎得到精英階層積極回應,一般民眾則有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其他文章:【一帶一路獎學金】十億鞋油(文:梁家傑)

最近特區政府宣佈注資10億元資助「一帶一路」地區學生來港升學,後來改為雙向安排,將本港學生到沿線地區升學也納入計劃。政府認為計劃一方面有助本地院校更趨國際化,另一方面也擴闊本地學生視野,讓我們的畢業生更具國際競爭力。不過,立法會各個政黨都對建議有所保留。認為相較其他民生問題,甚至教育政策,獎學金未必有迫切性。連立會主席曾鈺成都表示港人會覺得計劃有點「本末倒置」。

中文大學「全球中國研究計劃」致力了解中國的全球參與與角色,為了協助各界更全面地掌握香港對「一帶一路」是否做好準備的問題,計劃於五月底進行一項調查,希望知道有關市民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與態度,成功訪問712位年滿18歲市民。

台灣學界在談到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觀感時,有所謂「愛情與麵包」一說。意思是究竟意識形態和政治取向(愛情)主導,還是實際利益(麵包)比較重要。而從「麵包」角度觀察,也有個人與社會整體利益的分別。我們認為,在「一帶一路」問題上,香港民眾同樣面對「愛情與麵包」間之張力。

因此,首先我們詢問了受訪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可為你的家庭經濟帶來較多好處或較多壞處」。有15.4%受訪者覺得倡議帶來較多好處,7.3%認為壞處較多,67%則覺得倡議沒有甚麼影響,也有10.3%回答「不知道」。其次,在調查中,當受訪者被問到「有意見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得益的多數是商界及專業人士,一般市民其實很難得益,你是否同意」時,超過六成 (60.6%) 受訪者表示同意,一成半 (15.1%) 表示不同意。

我們對這結果不感到奇怪。就算「一帶一路」全面推行,相信在香港,還是只有少數個人或家庭的經濟會直接受惠。這點是目前在港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認知,就算在外國,經濟全球化也不會令大部分人覺得自己會得益。

不過,這不代表港人認為「一帶一路」這塊「麵包」一無是處。當問到倡議對整體香港經濟的影響時,44.1%表示好處較多,壞處較多的則只有10.7%,29.5%覺得沒大影響,也有15.7%表示不知道。這似乎揭示,就算和自己利益沒有太大好處,也有不少港人從大局出發,覺得「一帶一路」對香港整體還是有好處。

不過,所謂「為香港帶來好處」的判斷,其實有「麵包」的味道,也有「愛情」的感覺。我們進一步分析這道問題的答案,發覺在認為對香港利好的受訪者中,有48%同時表示信任中央政府,另外41%對中央政府的感覺「普通」,而只有11.5%表示不信任。事實上,信任中央政府的港人,也是對「一帶一路」的最忠實支持者,97.1%信任中央政府的人,也同時認為一帶一路對香港好處多些。反之,不信任中央政府的人,也有57.1%同時覺得倡議對香港「無乜影響」,更有28.3%認為「壞處多些」。

同樣情況也出現在市民是否支持特區政府增撥資源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有31%表示支持,不支持有35.3%,另有26.7%保持中立。整體來說,不支持的比支持的被訪者稍為多些,而持中立(或觀望)態度的,還有約四分一。這表示在香港政府應如何參與「一帶一路」倡議這問題上,民間意見還是比較紛紜。

其他文章:【立法會選舉】選舉臨近的行政立法關係(文:阮紀宏)

市民對特區政府增撥資源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也同樣受對中央政府是否信任影響。表示信任中央政府的受訪者,有81.4%認為應該多撥資源參與。相反,「不信任」中央政府的,則有73.9%不支持特區政府把資源放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換另一個角度看,在支持多撥資源的受訪者當中,有60.4%同時表示支持中央政府。而在不支持撥資源參與「一帶一路」的人之中,則有61.7%不信任中央政府。

這些數據,清楚表明港人對「一帶一路」的支持度,並不完全由「私利」帶動,而是由他們覺得這倡議是否對香港整體利益有幫助。但這判斷,最終也是港人對中央政府信任的投射。因此,港府在推動「一帶一路」工作時,如欲爭取一般市民的支持,就不能單單強調對港人有何好處。因為畢竟能直接受惠於「一帶一路」政策的人怎樣算也會是少數,並應理解對倡議的支持,其實也建基於對中央政府政策的信任。

面對為數不少的市民,「捆綁」式地把「一帶一路」與對中國觀感一併否定,雖然港府花了不少力氣來宣傳,甚至「硬銷」「一帶一路」,但從調查所見,港人明顯並未「收到」訊息,更談不上積極支持推動工作。而各界感覺政策倉促出台,更有可能減低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任。

面對這兩難,政府能做的可能不多,但一個可能出路是把「一帶一路」放回在一個更寬廣的脈絡去思考,發展出一套從香港出發的論述,而不一定只將之與中國掛鉤。從好處看,如果特區政府真的能通過務實的政策和仔細的研究、論證,來向民眾說明「一帶一路」是如何對香港有利,並通過長期追蹤調查來掌握市民的反應,那麼,推動「一帶一路」也能拉近內地和香港的關係,並令港人明白香港與內地發展是如何休戚與共,息息相關。

「一帶一路」說到底,就是一種放眼新興市場的戰略,希望將本地商界和市民的注意力,從少數先進市場(如英、美)轉移到一些,正在或將會和中國加強往來的新興市場。其中東盟和南亞各國,其實從任何角度,也是今日香港應該鞏固經濟關係的地區。如有人覺得香港不應過分依賴內地市場,相信這些海外新興市場,也應該是他們著眼的地區。在推動「一帶一路」時,我們也應明白,對香港而言,是一次非常好的「搭便車」機會,無論你對中國長期經濟成長是否有信心,但通過「一帶一路」,去擴闊香港的種種國際聯繫,應該是百利無一害。

因此,特區政府可以考慮是否將推動「一帶一路」工作,變成香港「第二次全球化」戰略的一部份。我們在二戰後的第一次全球化,是搭上了美國為首的美元經濟圈的便車,然後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令香港經濟和內地加速融合,全球化程度其實有所削弱,現在我們正好藉著「一帶一路」這個機遇,再搭上另一次便車,令香港全球城市的地位能更穩固。

參與「一帶一路」對香港來說,可能並不是單單響應中央號召那麼簡單,而是香港自身重新思考國際地位的結果。近鄰新加坡,在推動當地經濟和人民「走出去」方面不遺餘力,甚至台灣新政府也啟動「新南向」政策,並以獎學金吸引東盟與南亞留學生。特區政府現在希望將注意力集中到「一帶一路」新興市場,未嘗沒有積極意義,但在向港人推銷之時,卻適宜將焦點再放遠一點,將之納入推動香港「走出去」的發展策略當中。

說到底,「一帶一路」在香港,是發展策略,也是「人心工程」。

趙永佳、張妙清為香港中文大學「全球中國研究計劃」召集人,鄭宏泰為計劃研究統籌。

原文載於2016年6月17日《明報》觀點版,此文為觀點版截稿後更新版本。

其他文章:理性探討 積極向前(文:董建華)

其他文章: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特區管治之過去與未來(文﹕袁彌昌)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一帶一路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