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數據新聞:香港網絡生態系列之三 沒有最撕裂 只有更撕裂——後佔領時代的Facebook專頁板塊(文:陳電鋸、傅景華) (10:23)

我們曾分析於 2014 年佔領運動期間,香港Facebook專頁在分享內容時出現的「網絡巴爾幹」現象,文章〈佔領時代的facebook專頁版塊〉並刊於「星期日生活」。當時我們由 5 個具代表性的專頁起動,用滾雪球方式滾至885個與香港有關的樣本專頁。根據這近九百個專頁在2014年7月至11月期間的分享資料,建立了一個分享網絡,在網絡內找出六個隱藏社群,而我們發現社群的分野大抵與香港的政治光譜類似;若按社群大小排名,分別是主流派、社運派、本土派、兩個不同的親北京派和其他。當時亦有計算各專頁的網絡中介度(Betweenness),用以量化專頁在網絡裏的影響力。由於當時正值佔領行動,不少與社運相關的專頁中介度甚高,首三位分別是香港獨立媒體、健吾和學民思潮。

其他文章:街知巷聞:跟着鬼婆去街市(文﹕陳嘉文)

事隔年半,期間香港經歷多宗社會抗爭,衝突有增無減,我們相信網絡會呈現(甚至預警)香港民意出現的撕裂情况;自2014年7月至今(共二十三個月),我們仍不停收集Facebook網絡上的數據,雪球已經滾至11,213個香港專頁。現在我們再以同樣方式分析數據,再對照當年的結果,筆者發現網絡呈現更趨兩極的民意走向。

中介度:人間方年半 Facebook已千年

量度專頁在網絡裏的中介度,能代表其左右網絡資料流向的能力。跟上次分析一樣,以中介度排名,排出一萬一千多個專頁裏最具影響力的首廿位(表一)。相對廿三個月前的結果,Facebook專頁的影響力排名已改朝換代,「100 毛」雄踞首位,連帶其相關的「毛記電視」亦首度上榜,佔第四位。佔領時代的主導團體中,只有「學民思潮」可以留低,但隨着其組織解散,其影響力只會愈來愈少。首二十位中有壓力團體身影的,僅有「Keyboard Frontline 鍵盤戰線」和 「Progressust (科大行動)」。取而代之,政治戲仿和意見領袖搶佔更多前列位置,部分娛樂雜誌也成為具影響的一員,在缺乏社會運動氣氛下,網絡上主要是娛樂和拿政治事件「食花生」的冷眼旁觀者。值得一提的還有香港獨立媒體,由佔領期內的第一名,降至現在的14位。

上次排首廿席的持反佔領立場的專頁,今次都榜上無名,也許他們已被「100 毛」等懂得玩社交媒體(Social Media Savvy)的專頁遠遠拋離。說好要打的「輿論戰」呢?是否代表親建制的在網絡裏沒有影響力?那就要看看下一部分的分析。

更趨兩極的「網絡巴爾幹」

我們曾在2014年的文章中形容所謂的「網絡巴爾幹」現象:

「根據短程分享關係計算,看似一家親的網絡,其實可以視為分離的不同隱藏社群。社群成員之間傾向互相分享信息,但與別的社群不相來往,甚至可以用互不瞅睬來形容。隱藏社群的形成結果可能是社群間矛盾加深,演變成相互攻訐的敵對關係,巴爾幹化下的網絡板塊。」

社群分離 回音洞喊話

當年的分析,已預見網絡裏分離的不同政見社群,社群內成員只傾向互通信息,久而久之社群之間缺乏交流,不單變成自說自話,甚至互相怨恨,靠互like來圍爐取暖,如同向回音洞喊話,這可稱為網絡巴爾幹化。當年的預言,若據我們分析社群板塊進化的數據作推敲,似乎已經一一應驗。

廿三個月前的Facebook專頁板塊,最大的兩個群體分別是主流派和社運派。事過年半,最新分析見表二(列出70個專頁以上的十個社群資料),我們發現此兩群體已經徹底碎片化,社運派和傳統壓力團體在佔領後沒有共同目標,不像佔領行動發生時相對目標一致(政府和中共),互通訊息下形成板塊,新形勢下各自發掘不同的社會議題。碎片化後的主流派和社運派,議題變得更專門化,如今最大的主流社運社群也僅得126個專頁,聲勢已不及佔領期間之浩大。

其他文章:世紀.音樂眼:費城樂團的聲音(文:李歐梵)

兩極坐大 不利民主

相反,有兩個社群卻在 Facebook 專頁網絡上不停坐大,成為了Facebook最大的兩股勢力。值得關注的是,這兩股勢力正代表香港政治光譜的兩極。

如此網絡溝通令中間勢力碎片化、「極端」勢力卻愈戰愈強的現象,哈佛大學學者桑斯坦(Cass Sunstein)在其著作1中早已提出,若這代表民意的走向,情况將不利民主發展。從網絡分析結果想像,兩極勢力已在互聯網上建立起自己的巨大回音洞,兩極的任何行為和針對敵人的言論,都可以在各自的回音洞中獲得巨大的網絡輿論共鳴;別人對他們的譴責,在這個回音洞中也可以獲得慰藉(所謂的圍爐取暖)。那怕是最偏鋒最激烈的言論(儘管甚少行動),也可以在這特定環境下滋長。

回音的內容:文化身分建立的「想像」社群

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指出,語言是建構想像社群(imagined community、又稱「想像共同體」)的重要工具。所以我們分析網絡裏最大社群(反左膠、本土派、退聯等)發表的內容,看看他們到底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分認同。從Facebook帖文進行文本挖掘(textmining) ,我們抽出最大社群的特徵關鍵字2。這些純以電腦運算原則提取的關鍵字,是最能反映該社群言論與其他社群的分別的用語。文字雲中文字愈大、愈深色代表此關鍵字分辨社群的能力愈強。

從文字雲所見,除了捐款信息之外,此社群針對的對象主要是中共、本土和警察。而廣東話五大粗口和對「敵人」帶有負面含意的稱號(如左膠、黑警、港豬),亦為社群的常用語言。從文字雲亦能找出這個社群的意見領袖,如陳雲、高慧然等。

結論

當然,網上民意並不等同民意,但我們之前的研究已發現前者是後者的一個領先指標。本文發現,對比佔領運動發生期間, Facebook專頁網絡板塊分佈已全面改觀。之前我們預計的極端坐大,中間凝聚力大降的情况,從數據上看已經應驗。這或許就是政府所言的「打輿論戰」。結果是,社群各自建立自己的回音室,並在回音室中的安全地帶(comfort zone)貶低「想像」的敵人。早前阿拉伯之春其中一位主要策動者Wael Ghonim談到,雖然社交媒體在民主運動中的確具動員能力,但在事後卻變成網上意見的戰場,他質疑社交媒體並沒有改變社會的能力。3香港似乎正朝着這方向走,我們或許應該思考一下,現時的社交媒體輿論傾向,是否對香港最有利。

致謝:本研究項目獲香港特區政府中策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撥款資助,傅景華博士是首席研究員;陳電鋸部分研究助學金由HKU SPACE research fund贊助。

註:

1. Sunstein, C. Republic.com 2.0

2. 可參考本系列第二篇文章〈高登的核心與外圍〉的研究方法

3. http://goo.gl/KPeQpi

下回提要: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到底是如何互相影響?

文:陳電鋸、傅景華(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載於2016612日《明報》星期日生活。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表象世界的《暗色天堂》

其他文章:【教育政策】公平社會還需公平教育(文:楊志剛)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