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家明雜感:《初戀無限Jam》人生的搖滾課(文:家明) (11:55)

《初戀無限Jam》(Sing Street)好看是不容置疑的。15、16歲的中學少年打band、拍MTV,充滿純真及青春魅力。影片對年輕一代的信任與包容,值得我們及我們的電影好好學習。戲裏的八十年代重演得體,是致敬多於諧仿。音樂更不用說了,愛爾蘭導演John Carney例不虛發,每次新片即造就一張出色原聲大碟。《初戀》一系列仿八十年代的原創歌曲,不讓戲內的八十年代名曲(如Duran Duran的《Rio》)專美。

其他文章:記一位無奈的爸爸 (文:Mayi

準是回鄉拍戲更得心應手。Carney拍完《一切從音樂開始》(Begin Again)後回都柏林拍《初戀》,「衣錦榮歸」。不起用大明星,專心拍好故事,還原基本步。前作《一切》不差,但敘事上還要耍花招。這陣子,Carney的訪問也有點埋怨美國的拍片方式;還有鬧得最滿城風雨的是,他批評女角Keira Knightley的演技(但願他不是為了新片製造「noise」),執筆時剛讀到他在推特的道歉啟事。《初戀》不用煩了,兩主角是非職業演員,不用怕明星大堆跟班。而且,這次cast得的都會彈會唱。

所以《初戀》來得更簡單純粹,流暢直述,不再倒敘插敘。十年之間,Carney好像有很大進步,2007年《一奏傾情》(Once)片初仿紀錄片的攝影有點彆扭,來到《初戀》已經十分成熟、面面俱圓。不過技術還是其次,Carney作品一直以真誠及細節取勝,人與人的微妙關係,角色互相傾慕欣賞,「音樂」是他們神交的管道,在《一奏》已經明確定調。《初戀》的重點,固然在15歲的主角Conor(Ferdia Walsh-Peelo),跟比他年長一歲的Raphina(Lucy Boynton)的若即若離關係。他們的心很近的時,觀眾看得如癡如醉。

別人笑我頹廢 我笑他人看不穿

但我更想談《初戀》一個支線人物,Conor的哥哥Brendan(Jack Reynor)。他甫出場時不討好,面對父母快要離異,態度很尖刻、犬儒。他終日在家無所事事,滿像我們社會愛標籤的「廢青」。然而故事慢慢看下去,會發現他的頹廢另有內情。他似乎只討厭一無是處的父親,對「出軌」的母親十分同情。他除了是超級樂迷,唱片架上還貼有弗洛伊德的照片。對白說,他一次想離家出走往德國,敗露後被迫留家——以上兩點暗示了他對精神分析的興趣。難怪他觀人於微:《初戀》一個很靜態、動人的片語,Brendan跟Conor閒坐梯間,看着屋外曬日光浴的母親背影。Brendan說,她每天下班都趁太陽下山前回來,端坐着,倒杯酒,讀讀報,享受陽光。誰會甘心現狀?母親想旅行,但丈夫不為所動,她只好寄情片刻的悠然。Conor一邊聽兄長說着,一邊看着母親,若有所感的。對,Conor組band本為泡妞,「自己」放得很大;但漸漸音樂領他進入更廣闊的世界,包括關懷身邊人,這方面Brendan歸功不少。

搖滾樂就是冒險 冒出醜的險

Brendan教弟弟看人,教他音樂的品味。Conor第一次取得同輩Eamon(Mark McKenna)信任,其實是拾人牙慧,重複哥哥對音樂的見解。Conor跟同學組band了,Brendan着他們別唱口水歌,Conor怕生硬、出醜,Brendan說「搖滾樂就是冒險,冒出醜的風險」。這個哥哥,表面不修邊幅、愛理不理的,暗裏很照顧弟弟,向他說了不少金石良言。搖滾樂除了是「冒險」還是「教育」,Brendan拿着唱片斬釘截鐵說:「這就是學校!」看到此,我有點想起《少女失樂園》,另一個英國成長故事,原名正是「一場教育」(An Education)。背景是六十年代倫敦。鬱悶及窒息的學校教育,哪比得上巴黎姿采?當年給小白臉騙了,回首也是人生體驗,甚至對騙子感恩!因那是課堂、應試教育永遠不明白的寶貴lesson。

其他文章:樹根退黨只是擴大建制光譜 (文:Terence Yun

《初戀》故事開始時,兄弟的家庭經濟不景,Conor要轉到次一級的教會學校。學校教育同樣乏善足陳,修士不是老糊塗(在法文課誤教拉丁文),就是蠻不講理、粗暴對待學生(似乎還有性侵)。學校只有一個較好的美術女老師,見Conor染髮不詫異,鼓勵他做喜歡的事。正規教育遠不及「音樂教育」具啟發及挑戰,音樂單是口味便可判別高下(兄長說,聽Phil Collins的「情敵」好打有限);組band、上台除了創意,還有無數疑難排解(教育同人愛說的problem solving),比強迫學子考皇家音樂試有意思多了。所以,Conor打band後心智突飛猛進,由怯懦變得自信,不再怕欺凌弱小的人,他跟Raphina的心境距離亦漸漸收窄。

借音樂光影追憶亡兄

《初戀》的兄弟情,着墨不多但對劇情關鍵。John Carney此處有不少自傳成分吧?上次《一切從音樂開始》結尾,字幕說他把電影獻給兄長Jim。該片公映時有報道,說Jim本是很有才華的樂手,可惜英年早逝,等不及弟弟的《一切》竣工便因病離世。Carney說,《一切》主角Mark Ruffalo有他親兄原型。來到《初戀》,他又寫出另一個大好哥哥的形象。Brendan是Conor的楷模,做人及音樂上的恩師,兄弟默契盡在不言中。在父親缺席、成年人自身難保的家庭,Brendan一角尤足珍貴,完全影響了Conor(John)的一生。

對Carney本人,除了亡兄Jim的啟發,還有那些學習的導師?他算半途出家,先從事音樂再接觸電影。他受訪說廿來歲別的朋友追捧blockbuster,他喜愛尚盧高達、英瑪褒曼,都是大師級導演。但他沒提英國的阿倫柏加(Alan Parker)。《初戀》出來,不少人想起柏加的《追夢者》(The Commitments),同樣是都柏林小人物組band的故事,同樣很多鮮明趣怪角色,過程亦是笑料百出。計起來廿多年前的《追夢》,極有可能影響當時廿歲出頭,開始摸索拍電影的Carney?不過當事人已矢口否認。然而,盡信作者不如無作者,柏加之於Carney,有沒有潛移默化或拒絕承認的成分,則難說了。

什麼人拍什麼電影。看John Carney幾部溫情窩心的音樂片,總覺得他善良、念舊。環境即使苦樂參半(窮困、苦無機會的都柏林),角色末了總有出路。上次《一切從音樂開始》結局,到了片尾字幕還要倉促交代,潦倒的監製不再潦倒了,女歌手憑網上發布打破唱片公司的剝削及壟斷。是Carney自少受哥哥薰陶吧,他相信人與人的互相影響(生命影響生命)。由《一奏》到《初戀》,角色真心相處過,最後無論離合,終可從各人身上瞥見對方的身影。

但好玩的是,Carney對兩性情感又相當曖昧,甚至有點柏拉圖式戀愛觀。今天都不是什麼「發乎情止乎禮」年代了,他幾部影片的男女角,關係仍頗拘泥,對性愛有點「潔癖」。《初戀》夾band的初衷是get laid,到後面此sex drive已不重要。可以說角色在肉慾之外,已找到更崇高的追求。另方面看,這在愛情片文理中亦司空見慣。性是社會禁忌,性令關係變質,把性愛延遲到最後,給(女)影迷留下更大的幻想空間。

文:家明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載於201665日《明報》星期日生活。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單身動物園》:被囚於瘋狂世界 (文:程思傳)

其他文章:《少年滋味》:香港掠影(文:楊阿倫)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電影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