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記一位無奈的爸爸 (文:Mayi) (14:13)

昨晚帶兒子由銅鑼灣坐地鐵回家。轉到將軍澳線,同一個車廂同一列座位,我和另一位爸爸就只隔一個位,有一個肥胖而且高大的中年男人坐在中間。那位爸爸帶著一個一歲半至兩歲的男孩。爸爸和男孩都戴着口罩,或許有點傷風感冒吧。

其他文章:樹根退黨只是擴大建制光譜 (文:Terence Yun

列車開出時男孩尚算安靜,可是一個站之後,男孩開始發脾氣。我有兩個孩子,也少見孩子如此大脾氣——他在座位上一時扭動一時站起來一時又跪下,全程大哭大叫,說:「爸爸我要玩^*&^!*(聽不清楚他想玩什麼)」,之後又改口說:「我要媽媽!媽媽呢?」,最後我都聽不清楚他要什麼了,反正全車的人都注視這個孩子。

大部分人眼光都是同情的,有的人苦笑。面露厭惡神色的也不少,例如對面看書的一位中年男士,他拿着書卻一直盯着男孩,眼神極不友善;男孩身旁的位置是一位中年女士,她靠着玻璃坐,嘴裏一直發出「囁!囁!」的聲音表示不滿;我和那爸爸中間隔着那個像高牆的男人也不停搖頭,示意那個男孩子很煩,阻礙他打機。

孩子發脾氣其實很常見,雖然由上車一直鬧到下車這樣有耐力和體力的幼兒的確很少見,不過我比較在意是爸爸的反應。其實孩子已清楚提出他的要求,例如玩玩具和找媽媽,都不是什麼無理要求,爸爸只要回應孩子的情緒應該就能冷靜下來。但爸爸似乎很束手無策,孩子一直往他身上撲,可是他沒有抱他。他的語氣很溫柔,沒有發脾氣也沒有打鬧,只是一直說:「我聽不清楚你說什麼。」「你先不要哭,再跟我說。」我坐在兩三個位之外,其實都聽清楚孩子重複又重複的要求,怎可能「聽不清楚」呢?就算那時不能立即回應,即是不能變出他要的玩具或媽媽,那就想辦法,例如解釋:「回家就有玩具了,很快!」或者直接撥一個電話給媽媽,讓孩子聽媽媽的聲音,告訴他「很快和媽媽見面了!你要乖!」之類。

還有一個更簡單的做法就是:抱他,拍拍他的背,溫柔的跟他說:「不要哭,爸爸知道了,再忍耐一下就可以了。」我常常覺得孩子就只是孩子,沒有什麼機心,他情緒最壞的時候,其實跟大人一樣,不需要什麼物質,甚至不需要說話,而是需要有人給他一點體溫,擁抱又好、掃掃背、拍拍膊頭又好,讓他知道:「我明白。就算我不明白,我都在你身邊。」

我一直很想跟爸爸說:「其實他只是想你抱抱吧?」可是到下車的時候隔在我們中間的男人還在,我也不夠勇氣貿貿然站起來教人教仔。

下車之後就一直想,開始有點同情那位爸爸。媽媽在生理上與孩子的結連已經比爸爸深很多,就算孩子出生之後,心理上又有母性使然所以比較懂得照顧孩子、知道孩子的需要。但爸爸呢?一般都要工作養家,在家裏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自然比較少。我外子甚至夜歸到不能與孩子玩耍,只可聽我分享當日孩子做了什麼、有什麼趣事之類。

爸爸雖然出了一半的DNA,可是很多時候都好像只是孩子成長、生命中的旁觀者、配角甚至是茄喱啡——不是不想參與,正正為了養妻活兒、要工作而迫不得已常常缺席。當對育兒的技巧愈陌生,就愈怕,人又有惰性,最後就索性把育兒的事全盤交託給媽媽。

育兒沒有天書,我在東京生第一胎時才二字頭,家裡就只有外子,娘家的人都不在身邊。開始時我也是看書、問健康院的姑娘、打長途電話問媽媽,再自己碰釘累積經驗,到現在才有一點把握和信心。爸爸千萬不要因為碰了釘怕痛怕煩就投降,孩子不只是媽媽的孩子,也是你的孩子。不要一出場就管教和打罵,要有愛和耐性,設法抽時間和孩子相處、玩耍,摸熟孩子的氣質和脾氣、了解孩子的喜好和想法;同時也要讓孩子了解你,讓他看見你如何待人接物。孩子不會說出口而已,其實爸爸也很重要。所以各位爸爸,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自行fade out,你在育兒上下的苦功,一定能修成正果的。

(原文載於作者博客Facebook專頁。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六四27年】悼念六四弘揚本土(文:程翔)

其他文章:【網絡世界】誰決定我們在看什麼?(文:陳智傑)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