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安裕fb貼長文 《人民不會忘記》談六四死傷:他們是人類歷史長河中不應遺忘的一群 (23:16)

筆名安裕的《明報》前執行總編輯姜國元,於4月20日遭公司以節省資源為由解僱後,首次公開發表文章,在其個人facebook以《人民不會忘記》為題發表長文談論六四,指無論是27年前北京的死傷、69年前台北的死傷與1年前巴黎的死傷,都是暴力下的受害者,「他們是人類歷史長河當中不應遭到遺忘的一群」。

其他報道:豐力樓山坡掛「毋忘六四維園見」直幡

文章以去年11月13日,恐怖主義組織伊斯蘭國(ISIS)於法國巴黎發動恐怖襲擊作開首,指事件是對現代文明的殺戮,英美各國都敵愾同仇,雖沒有馬動槍彈還擊伊斯蘭國,卻在各種媒介及渠道高唱法國國歌《馬賽曲》。當中包括事發4天後,「英法足球隊在倫敦溫布萊球場交鋒,英國王位繼承人威廉王子及首相卡梅倫出席,全場先唱《天佑女王》,之後球場亮起藍白紅法蘭西國旗三色霓虹,《馬賽曲》轟然而響,不分英法,同聲謳歌」。

安裕形容「恩怨情仇脫歐公投中東政策暫放兩廂,人類文明遭受戕害、人類生命面對殺戮,主義云乎國家云乎,皆比不上萬丈淵邊的人類尊嚴」。

安裕稱從巴黎受到恐襲後英美反應,想起今年六四前夕的紛爭。他指今年六四意想不到是變成本土派與大中華派論爭焦點,除了大學生的「鴇母論」,網上交手比諸實體紙本文字來得拳拳到肉。他表示「曾經參加這些活動的或許知道,這是看似集體實是十幾萬人的各自單獨個體行為,早到遲走遲到早走不必上報,不去一年兩年之後再去毋須記錄。至於是不是本土派與『大中華膠』水火難容,那天晚上人在維園但誰都知道銀包裏的是香港身分證」。

安裕指2003年香港有50萬人示威以降的社會與政治發展而言,「本土思潮在年輕世代無可爭議是沛然莫之能禦的大趨勢」,但時空轉換帶來新思維,難得是絕大多數新香港人沒有刻意盲目,對「天安門沒死一人」那種看多了自會發笑。而直到今天,若在天安門廣場打出標語讚揚解放軍清場,「定必給國保轟走」,因當今中共領導層唯恐與六四拉上關係,遑論為27年前的血腥鎮壓解套。

文章又談到台灣新任總統蔡英文宣誓就職當天,程序簡潔樸素,「沒有對岸三軍武器盡出的揚威耀武,也沒有美國滿街人造嘉年華式的同歡,但就被三三兩兩在從前滿見封建殘餘的『介壽路』改名而來的凱達格蘭大道看台前走過的遊行隊伍吸引。簡單來說,這是台灣史的表述。到『二二八』事件隊伍出場,青灰色軍裝演員手持道具槍步步進逼升斗巿民,現場掌聲特別響亮」。

安裕指有關情況顯示台灣社會對69年前的屠殺永誌不忘,「從國民黨部隊犯下的罪行開始,歷盡白色恐怖開放黨禁撤消戒嚴還政於民,中間有國民黨一黨專政,黨外初生代挑戰獨裁,美麗島事件鎮壓,先後實現兩次政黨和平輪替,政見雖然迥異,『二二八』始終沒有放下。

安裕指社會上更有人嘗言六四是記念「中國人」的活動,稱與本土主旨大相逕庭云云,但他指「若是如此則斯言差矣」,因「六四記念的是身死四十噸坦克履帶下的肉醬,是頭蓋遭子彈打成碗大血洞的青年,是手無寸鐵爭取民主的京城百姓,他們生前的崎嶇民主路其實便是與本土派殊途同歸」。

對於有大學生對支聯會提出「鴇母論」,安裕稱當年輕一代對中共阻撓香港民主政制發展充滿無力感,鐘擺來到盡頭自會晃回另一端,類似的社會發展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早有先例。但他指任何政治理念都有道德價值作為根本,政權殘害追求憲法賦予的自由民主的學生與平民,無論如何即屬違反人權。

安裕認為「死傷者身分國籍僅是次要,誰來主持悼念更是微不足道,不喜者或惡之者大可不去與會。但是各人內心深處務須明白,言論輕重必須拿捏清楚,二十七年前北京的死傷、六十九年前台北的死傷與一年前巴黎的死傷一一俱是暴力下的受害者,他們是人類歷史長河當中不應遭到遺忘的一群」。

《人民不會忘記》全文:http://bit.ly/1PrhDp8

其他報道:【六四27年】7藝術家辦漫畫展籲反思事件 尊子:燭光數量讓內地知港人未忘記

其他報道:港大民調:支持平反六四比例增 認同港人需推動中國民主見新低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安裕 六四27年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