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飛快的媒體 疲累的人生(文:阿果) (11:11)

近來,偶爾在早上的地鐵車廂遇見一位都市奇人。她是個中年婦女,一臉嚴肅,習慣由車頭上車,然後慢慢走到車尾。其間,她會亮着手提電話,每見車廂有低頭族,就一個箭步把熒幕伸到人家面前。被擋住視線的低頭族,通常有以下反應:先是一臉愕然,然後瞥了熒幕一眼,最終像做錯事的小孩,邊說「不好意思」,邊收好自己電話,抬起頭來。

其他文章:【六四27年】從「民族的」到「公民的」六四紀念(文:張彧暋)

是什麼令低頭族抬頭?是一篇報道的截圖。標題這樣寫:「低頭族頸椎老化20年」。

坦白說,我不是醫生,不知道這類旨在震驚70億人的報道,到底有多真確。但作為一個被奇人教訓過的小孩,我心裏倒有話要說——誰不知道低頭有害?誰不知道世界很大,熒幕很小?但這個資訊爆炸再爆炸的年頭,又有誰還有可能抬頭挺胸,遠離媒介,中斷網絡?熒幕沒錯很小,但裏面的世界,卻愈來愈大。

熒幕裏世界膨脹 顛覆媒介定義

太多以往難以想像的事情,現在於熒幕裏都發生了。比如周三晚上,尖東忌廉哥正式告別尖東,退下火線。部分粉絲聞風而至,趕見肥貓(不是鄭則仕)最後一面;更多比忌廉哥更懶散的閒雜人等(如我),自動自覺,安坐家中,從熒幕收看facebook直播。說實話,這類直播往往鏡頭搖晃,畫面模糊,其實沒什麼好看,但因為是「直播」,大家總有種親歷其境的錯覺。橫豎是免費娛樂,直播令人感覺划算。

自從facebook新增直播功能以後,香港人愈來愈習慣以此作為日常娛樂。黎明在演唱會上自拍直播,讓數十萬人一同在核心外圍的外圍,屏息凝視;杜如風、林日曦的直播,使觀眾重拾看電視的樂趣;有商台903節目,甚至在大氣電波廣播的同時,進行facebook直播,結果一夜間,收音機聽眾變身了熒幕觀眾……facebook live正高速顛覆媒介定義。

說起來,只是不久以前的日子罷了。有畫面、有聲音的直播仍是電視台的專利,昂貴器材固然不可或缺,涉及人手同樣繁多,有人負責收音,有人舉機拍攝,怎看也是勞民傷財的一門玩意。但今天嘛,初出茅廬的前線記者,個個學懂周伯通的畢生絕學,左手舉起鏡頭做直播,右手在另一手機上打稿寫即時新聞,腦袋在轉,面不改容。

從前直播畫面裏永遠是大人物、大事件。今天直播鏡頭前的,可以是大肥貓,也可以是一夜成名的「表妹」,甚至是籍籍無名的你和我。facebook早前開設了一個新版面,裏頭是一張世界地圖,上面有一個個藍色圓點在閃動。原來一個圓點代表一段直播,將滑鼠游標放在藍點上游走,這一秒你會看見印度有人在自彈自唱,下一秒西班牙有情侶在玩纏綿遊戲。頃刻間,一部手機都是一間電視台,每個意欲表現自我的人,都成為了大人物——就算你的直播,其實沒人在看。

分享生活熱潮冷卻 做觀眾也累人

科技似乎讓大家更願意在人前表現自己?倒又未必。外國網站近月報道,過去一年,facebook平台上的個人內容,比以前大跌21%,換句話說,大家不再像以往一般,願意分享自己的生活瑣碎(例如晚餐吃什麼),反之更傾向於轉載公共資訊(例如評論梁振英),甚至不再更新個人戶口,保持沉默,做一個單純的讀者。

這也是我身邊許多朋友的共同經歷。最初玩facebook的時候,大家都愛把自己的想法、近况,以至照片,毫無顧慮地,通通裸裎人前。但後來,隨着平台上圈子漸大,日常生活也着實乏善足陳(餐餐都差不多),於是大家回復靜默,化身觀眾,冷眼看(網上)世界。

但做觀眾,依然累人。在社交平台未盛行的年代,能夠流入觀眾視線範圍的,通常都是天大事情。如今媒體世界分裂,資訊化成一堆碎片,於是連普通男女的道德操守(如本周的表妹事件)、一般平民的喜怒哀樂、社區街角的奇人異事,都隨時化成網絡熱話,佔據觀眾視野。或許你也有類似感覺:起初接觸類似資訊,難免覺得花生遍地,奇情非常,但冷靜下來,又難免在想——沒錯是很精彩,但又與我何干?常被無關痛癢的人事物所拉扯的情緒,有時很疲累。

媒體嘩眾呃like 網民表態為被理解?

媒體當然也有責任。眾所周知,在這網絡年代,「呃like」才是正經事。為了搶奪眼球,引起共鳴,挑動反應,有的媒體努力發掘「母親是女人」式常識,煉成金句,震撼眾生;有的不停製作美輪美奐的表態圖——喜歡女星A的按like,女星B的按心……千方百計,只求你指頭微動,按下反應。這樣的世界看似精彩,但撫心自問,表完態又如何?看到有共鳴的金句(例如「如果早瞓,放假仲有咩意義?」),除了一刻感到被明白,我們還有什麼得着?抑或,原來我們真的如斯渴求「有共鳴」、「被明白」?

媒體世界玩得愈來愈快,但與之同步的,是錯誤愈來愈多。過去幾個月,久不久網上就會廣傳一些似曾相識的新聞,看看日子,才發現兩、三年前大家早已為這件事情憤怒過、狂罵過。但日子一久,情緒拋諸腦後,一切又推倒重來。人的記憶,原來跟金魚愈來愈相像。

資訊爆炸善忘盲目人生趨累

與此同時,各大傳媒(不一定是新聞媒體)為求搶佔先機,「被迫」將信息傳播速度推到最快,總之要快過其他人——於是,一面之詞忽爾變成鐵證如山,未求證、先出街變成日常生態。你問,出錯怎麼辦?有人不介意:「反正他們不是做新聞的。」觀眾被誤導?不少媒介比你我都了解,香港人可以比水魚更盲目,比金魚更善忘。

這就是我們每天過着的生活——這邊廂,大家為着種種新奇刺激玩意而傾心沉迷,竭力從狹小熒幕裏探索廣闊宇宙;另一邊廂,宇宙很大,太空垃圾很多,我們為着無數事不關己、無關痛癢,甚或錯誤的資訊,疲於奔命。沒錯,媒介變得愈來愈快,但我們的人生卻過得愈來愈累。

因為疲憊不堪的,是注定老化廿年的頸椎肌肉,更是無復平靜澄明的內心。

編輯:甄健華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載於2016529日《明報》星期日生活。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CY自認提出張德江見泛民梁家傑指「講大話」(文:李先知)

其他文章:【城大塌屋頂】管好屋頂綠化政策(文:梁美儀)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