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房屋政策】公屋輪候數字下跌是否代表輪候進度加快?(文:何喜華) (09:38)

公屋輪候冊數字回落,房委會當然「應記一功」。截止今年3月底,共有284,800宗公屋輪候申請,數字比起上一季29萬宗稍低。但大家不要開心,以為自此輪候公屋時間將會加快,「平均3年不是夢」。因為,平均輪候時間已經上升至3.9年,再創近年新高。今次輪候數字雖然下跌,可是輪候時間不跌反升,而且相信輪候時間將可能愈升愈有。

其他文章:CY自認提出張德江見泛民梁家傑指「講大話」(文:李先知)

公屋輪候申請可分為一般申請者(即家庭和長者一人申請者)及非長者一人申請。但今次數字的回落並非因為公屋興建量大幅增加所致,而僅僅因為房委會將近萬名非長者單身人士剔除在輪候冊之外的結果。

未來5年平均輪候時間只升不跌

其實早在2014年,《審計署長第62號報告書》已就公屋需求作評估,並預測至2020/21年度,平均輪候時間會達至5年水平。事實上,在2014/15年度實際的平均輪候時間已達3.3年,即高於當時預測之3年時間;而預測去到2018/19年度方達至的3.5年水平,也早在2015/16年度已經「超額完成」,數字繼續呈上升趨勢。所以審計署報告對輪候時間的預測,很可能已經低估了有關數字,去到2020/21年度所需輪候時間隨時遠超5年。

呈U字形的平均輪候時間分佈

如果參照過去17年平均輪候時間,會發現自2001/02年度開始,輪候時間已經回落至3年以下水平,情况亦持續超過10年。可是,現時的輪候時間已經回歸至2001/02年度前的水平,情况更有進一步惡化的迹象。例如從2015年12月至到2016年3月短短一季時間,平均輪候時間就由3.7年上升至3.9年。

在1998/99年度,新落成公屋單位只有9759間,當時平均輪候時間仍然處於高位水平。但自1999/00年度起,在長遠房屋策略目標推動下,落成單位大增,平均輪候時間開始下滑,由6年半時間回落至5.3年。但要留意,以1999/00年度及2000/01年度為例,兩年公屋輪候冊宗數僅差距100宗(表1),這是因為該年度編配超過兩萬個單位後,方成功抑壓新增輪候冊數字的升幅。而在2001/02年度起計的經驗,顯示每年需要編配約3萬個單位,方可能令輪候冊數字下降,維持約9萬宗的申請水平。

但請不要忘記,要使平均輪候時間下降,或維持平均3年目標,同時需要考慮當時公屋輪候冊的數目。就算現時不計算13萬宗非長者單身申請,仍然有15萬宗一般申請者適用於平均3年輪候目標。就算每年成功編配3萬個單位予公屋輪候冊人士,也至少要5年時間方能消化15萬宗申請,但這還未計算未來新增申請。

長策目標不達標

雖然政府接納長遠房屋策略未來10年29萬個資助房屋建屋目標,但屬出租公屋只佔約20萬個。

再者,房委會未來5年預計僅興建75,600個單位,即每年平均只有15,120個,與10多年前的公屋落成量相比,簡直望塵莫及,更莫論如何有辦法降低輪候時間。但無論局長抑或房委會,仍然對外表示會致力維持平均3年輪候目標,並認為現時輪候時間僅屬「短暫偏離」。但從上述資料清楚顯示,「短暫偏離」根本只是一個謊言,情况只會繼續惡化。

公屋輪候冊以外的需求

當然,可編配單位並非只來自新落成單位,而是還有回收單位,但回收單位又難以預測或控制數目。

如參考近年房委會文件(表2),每年回收單位只有15,000個或以下。連同之前提及未來每年新落成單位平均有15,120個,看似有機會達至每年3萬個單位的目標。但可惜,這個如意算盤未能打響。因為連同新落成及回收單位在內,每年只有約六成至七成單位會提供予公屋輪候冊申請人,其餘則用作包括清拆安置、公務員配額、調遷在內的其他計劃之中。換句話說,未來新落成單位連同回收單位,能提供予公屋輪候冊隊伍的數目只能「大打折扣」。

如何面對未來困境

房委會成功「阻止」輪候冊突破30萬大關,將一些所謂「水分」剔除在輪候冊之外,政治壓力總算減輕了一點。可是,這也不過是一場數字遊戲,卻未能阻止輪候時間愈等愈長的事實。

本會一直要求政府年建公屋3.5萬個,正是希望此舉將輪候冊逐步回復至與當年相若的10萬水平,方可能維持平均3年輪候目標。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原文載於2016527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城大塌屋頂】綠化天台是好事,不是炸彈(文:林超英)

其他文章:新聞演員的自我修養(文:陳帆川)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