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治港策略要調整 特首要換人 分析張德江訪港透露的信息(文:鍾劍華) (09:11)

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來港視察,甫下機便說明這次南下是要「看、聽、講」。但很明顯,張德江訪港行程匆匆、活動緊密,而且全程都是被鐵馬水馬及幾千名警員包圍着,能看到的能聽到的都只會是十分有限。說要聽香港人的意見,差不多是所有到訪香港的官員的標準說法。不過,他們當然都不需要依賴匆匆幾十個小時的訪問時間才能得知到香港的情况。所以,雖然張德江也循例照講,但實際上重點應該還是要透過這次訪港表述一些中央對香港最近事態的看法,也許還要向香港人傳遞一些信息。他在講「看聽講」時,特別強調會在不同場合講些話,這才是其訪港之行的最重要目的,應該也是整個訪港行程的最大看點。

其他文章:【張德江訪港】策略性調整非政策改變(文:劉銳紹)

自從人大作出了政改的8.31決定,兩年下來,香港的政治及社會情勢轉變十分大。除了政改爭議引致的社會分裂及政治對立之外,經歷了兩個多月的佔領運動對香港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爭取真普選訴求由政見的爭論演變成為部分人士,特別是部分年輕人的「勇武抗爭」。「勇武抗爭」又慢慢滲入了十分強烈的本土主義情緒。 本土意識其實很多地方都有,大可以平常心視之;但香港的本土主義包含了對政改失望造成的強烈挫敗感,因而演變成帶有排外傾向、孤立主義傾向,甚至是抗拒所有具「中國性」的人和事的傾向。這顯然便有值得關注的理由了。更有甚者,是去年《施政報告》中梁特首主動提出港大學生報《學苑》那一輯港獨文章之後,這種本土主義便變成推動港獨思潮迅速在年輕人擴散的動力。張德江這次來到香港,是絕對不會對此視而不見的。站在中央的角度,也有必要盡快把其看法向香港人傳遞。因此從一開始便應該知道,張南來講什麼才是最重要。

中央要面對香港的新政治形勢

因應香港情勢的變化及港獨意識的擴散,中央政府其實在近幾個月前已經開始調整其態度。在此之前,政改爭議看似是泛民主派與政府的分歧。回歸以來中央政府對泛民主派都是處處設防,雖然幾年前民主黨作出讓步,促成了上一次政改方案的通過,但自從那一次之後,中央仍然以孤立泛民為目標,與本地建制力量聯手把泛民推向牆角,孤立打擊,指他們「抗中亂港」、「抗拒一國」,沒有與中央溝通的誠意,也不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這些針對泛民主派的罪狀,在過去幾年都不斷透過正式及非正式的場合及各種喉舌傳媒一再提出。中央政府與民主派之間的關係,在政改爭議過程中及政改方案被否決之後,可以說一直都處於十分緊張的狀態。

不過,對政改方案感到不滿的,事實上不單是泛民主派那些政黨、議員及支持者,還包括了不少對政治民主化有訴求的市民,他們其中有不少甚至對泛民主派相對還算溫和的取態感到不滿。中央持續以孤立泛民作主要策略,實際上的效果是驅使這一班非泛民支持者尋求另外的出路。這也正是本土主義及港獨思潮得以壯大的其中一個原因。

可以這樣說,在整個政改爭議中,不斷以一國兩制中的「一國」來打壓民主訴求,甚至不惜否定了以前曾經作過的承諾,結果是製造了新的、更極端的對手。在中央政府眼中,這個對手,即所謂自治及港獨一派人士,可能真的如張德江在第三天早晨會見各界時所說的「成不了事」,但很明顯他們會製造很多滋擾,也會對年輕人造成一些長遠難以評估的負面影響,中央要與他們溝通也比與泛民溝通更困難。

本土主義與港獨思潮的興起也在不斷挑戰一國兩制,或起碼暴露出一國兩制在落實時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正因為「2017政改」落空,更廣泛的民主難以成為事實,港獨思潮訴求的一個主要命題就是「一國兩制已經破產,已經被證明不可行」,因此要在2047年之後尋找新的選項,包括所謂「真正的自治」、「永續的自治」或索性推動「香港獨立」。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張德江在歡迎晚宴及第三天早上的談話不斷強調一國兩制「是國策、是證明可行、是有民意支持」,因此「不會改變、不應該變、沒必要改變」。連續兩天一再對一國兩制的堅定重申,目的正是要塞港獨之口,要否定港獨訴求的存在理據。

訪港行程透示的策略調整

如果這一些觀察及分析大致準確,再對比張德江的訪港行程安排、講話內容及擺出的姿勢,可以看得出中央未來對香港的政策大致上有幾方面的調整方向已經清楚地透示了出來。

首先是對港獨思潮會絕對抵制。這將會是中央對港政策的底線。張德江在晚宴的談話中,很明顯,而且也是很刻意地把「本土主義」與「港獨思潮」分開來處理,狠批港獨而不否定本土。張德江指「鄉土情懷,人皆有之」,應該得到尊重;又說「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就是對「香港本土實際情况的最好照顧」。這可能是近年中央政府對本土主義最寬鬆的一種詮釋。正因為有了這種寬鬆的詮釋,「港獨」就不等同於「本土」了,而只是「極少數人」以「本土」之名行「分離」之實。

對於這少數人,中央應該會集中火力繼續抵制和打壓。張德江也表明希望特區政府及司法機關「嚴明執法,公正司法,絕不能姑息縱容違法行為」,也希望「社會各界對那些衝擊法治底線的行為也應該嚴厲地譴責」。這明顯一方面是暗示及鼓勵律政部門、執法的機構,例如警方,以更嚴厲的取向來執法。這一種說法也是要為過去幾年自從佔領運動之後處理示威暴動及執法上偏向嚴厲的律政司及警方打打氣。至於能否有效推動司法從嚴則是後話了。

其他文章:【張德江訪港】為何香港三司長要向張德江匯報工作?(文:呂秉權)

張德江談話及姿態中透露出第二個清楚信息,是中央政府正在開始調整對泛民的統戰策略。上一次特首往北京述職,習近平提出特首要「謀發展、保穩定、促和諧」。梁振英回港之後便調整了在年初二旺角暴力衝突事件之後的強硬口吻。中央對港政策可能在那個時候已經開始進行調整。不難注意到,中央官員及其喉舌近期已經很少以強烈的字眼及指控來批評泛民主派的主要政黨及領導人。今次就連「少數人」或「極少數人」這些帶有強烈針對性及敵意的用語也自動過戶到港獨,而不再用於泛民。

要調整對泛民的統戰策略,也反映於今次為了要達到與泛民見面之目的,不但沒有向泛民惡言相向,沒有指桑罵槐,在泛民議員拒絕出席歡迎晚宴後,不但沒有痛罵他們拒絕溝通,還要另闢途徑,搞一個飯前酒會,總之就是要讓張德江可以第一次與幾個主要泛民黨派的頭頭會面溝通。雖然會面時間很短,但已經不會再說「話不投機」,之後還表明願意繼續溝通。

這一種調整了的態度,中央政府應該是經過縝密計算的。早前新界東立法會議席的補選,清楚說明了一個事實,香港的建制派政黨票源穩定;但主要民主派政黨如果有任何選票上的流失,絕大部分只會流向訴諸本土及訴諸港獨的更激進新興政治組織中。很明顯,中央政府不會願意看到這些港獨人士真的能夠在立法會爭取到任何機會。因此願意與傳統的泛民黨派溝通,或許起碼可以先為泛民議員保本。

再者,當本土派及港獨陣營不斷壯大的時候,傳統泛民政黨可能為了自保,也會調整策略,更大程度地把本土意念吸納至他們的政綱之中。這一情况其實已經出現。面對這一新的政治局面,與其繼續打壓泛民,可能倒不如給予他們多一點與中央的溝通機會及較寬鬆的政治空間。

兩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好了,張德江這一次訪港清楚地表明了3點。首先,是清楚說明了對港獨的不容忍,中央會繼續嚴厲對待,也要求香港社會嚴厲對待。其次,是中央對落實一國兩制堅定不移,不會轉變;港獨訴求的理據因此根本不存在。最後,也調整了對泛民的態度,希望更有效統戰香港各界,集中孤立並打擊港獨;可能也希望藉此為香港打破現時面對的政治僵局。

不過,仍然有兩方面的問題懸而未決,今次張德江訪港之行也沒有給予清晰的答案。而這些問題卻足以影響上述幾方面調整的長遠效果。

首先是梁振英會否獲得中央支持連任特首。這個問題可能比較容易處理,中央的處理方向似乎也是呼之欲出。面對泛民及部分建制派的反特首立場,張德江重申中央政府對特區政府及管治班子給予充分的肯定。張德江也沒有對泛民提出要撤換特首之說作正面的回應。在公開的場合,張德江甚至要求各界繼續支持特區政府。但值得留意的是張德江沒有明確表示支持梁振英本人。雖然他說梁振英能夠「看到問題」,但卻沒有說梁振英作為特首「能夠解決問題」。說要支持特區政府,原因是香港社會始終「要有牽頭人」,梁振英也是根據《基本法》的規定產生的香港特區領導人。從這個角度來看,除非中央有足夠的理由決定要把梁振英撤換,否則便只有繼續公開支持他。這一種建基於尊重體制的支持,與支持他競選連任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從另一個角度看,香港特區管治上的困難有其體制上的原因,但梁振英的個人作風也確是進一步加深了現屆政府的施政困難,更是社會嚴重分化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一點差不多是香港內部的基本共識,中央政府沒有理由看不到。還有一年任期,要撤換可能真的有點困難,但要讓他多任5年特首,便要搞清楚究竟任用他的目的是什麼,更要清楚代價。根據上面的分析,如果中央政府真的是要集中火力打擊港獨,要加強與泛民政黨溝通及要打破香港的政治僵局,梁振英很明顯不是一個理想的人選。從張德江的談話及姿態看來,梁振英連任的行情正在急速下降。

另一個問題可能較難處理。造成今天香港政治局面的一個原因是8.31人大的決定。這決定造成的結果是很多香港人認為中央政府違背承諾,沒有依據基本法的規定讓香港落實民主。中央政府這一種做法,背後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如果中央不首先作主動建構打破僵局的條件,這一種僵持的局面將會難以有所突破。如果要人大推翻8.31決定,可以想像是十分困難的。這可能是面子問題,可能是中央的權威問題,背後也有一些可能香港人未必能夠清楚掌握的考慮。不過如果在這方面沒有突破,政改之議不能重開,一旦重開又不能突破8.31決定的框框,那就表示核心的問題仍然會得不到解決。

張德江這一次訪港,沒有就政改及8.31決定作出任何表示,也沒就港人的民主訴求作回應。中央政府似乎還未有想出方法來處理這個局面。假若真的如此,就算能夠一時之間加強與泛民的溝通,又或者官員以後多點引用《獅子山下》的歌詞,以更溫軟的姿態來照顧港人情緒,政改問題及香港的民主發展問題始終仍然會是本土主義及港獨思潮繼續發酵的催化劑。

對於很多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支持香港回歸、支持民主回歸的人士,回歸後的事態發展確實令人失望。如果這一批曾經支持香港回歸的力量也感到受騙,可以想像現在那一批成長於資訊自由及信息氾濫的數碼世代年輕人,將會如何面對一個他們視作壓抑其民主願望的政府。

中央政府不時強調「明白香港的獨特性」,張德江這次也肯定香港人的本土情懷,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不過口頭怎樣說並不足夠,中央政府可能首先要撫心自問,在過去18年是否能夠首先帶頭做得到對一國兩制「毋忘初心,堅守初心,不違背這初心」。

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載於2016523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領導人與香港人的距離有多遠(文:陳惜姿)

其他文章:一國兩制新階段要迎合國家發展策略(文:阮紀宏)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