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透視十年:未來香港經濟路在何方?(文:王春新) (09:29)

編按:電影《十年》以想像香港十年,一石擊起千重浪。電影以「為時未晚」四字作結,提醒決志,寓意希望。想像十年,如果不想香港繼續失去,現在可以做什麼去挽救?討論要如何開展?本系列希望廣納社會各界賢能,從政治經濟社會多方切入,執數據與調研觀察抽絲剝繭,到底為時已晚抑或未晚,未晚的話又該做什麼。

其他文章:透視十年:新世代政治(文:李浩然)

香港首季GDP增速急跌至0.8%,遠低於新加坡的1.8%和南韓的2.7%,為四年來的最低紀錄。有道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同樣面對全球綿綿不絕的「連夜雨」,本港總體表現遠遜於相近經濟體,自然與「屋漏」有關。如何補漏防水以求脫困,關係到香港經濟的未來。

一、面對四大困局

「屋漏」首先表現為購物天堂的迅速褪色。經過歷時十多年「旺丁又旺財」的好景後,去年開始訪港旅客和人均消費開支雙雙下滑,出現「不旺丁也不旺財」的大逆轉;今年第一季度訪港旅客更大減10.9%,使旅遊和零售市場雪上加霜。購物天堂褪色是內地旅客數量大減及購物急跌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本地政治和政策因素的影響,例如不理性的趕客行為和本地旅遊接待能力長期未能提升等,另一方面是來港旅客購物模式出現轉變。據綜合估算,去年以來入境旅遊消費下滑共影響本港GDP增長約一個百分點,佔同期GDP降幅的接近三成。旅遊購物的急速下滑,是香港經濟面對的第一個困局。

「屋漏」的另一個表現是財富效應轉向負面。資產市場波動引發的財富效應,一向對本地消費和投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自去年十月開始,香港樓價見頂回落,到今年3月底私人住宅價格下降11.7%,去年下半年以來港股更下挫24.3%,削弱了消費和投資意欲。這從國民收入統計中可看出端倪﹕去年第四季度私人消費開支實質升幅從前三季度的平均5.3%降至3.2%,今年首季更只有1.1%,其中包括汽車及汽車零件、家具及固定裝置在內的耐用消費品零售價值急減25%,衣物、鞋類及有關製品也下降逾一成。過去兩個季度本地投資分別收縮9.4%和10.1%,可見財富效應對本地需求的負面影響已經形成。這是香港經濟面對的第二個困局。

值得注意的是,「屋漏」還與本港政治社會矛盾處於集中爆發期密切相關。與2003年SARS疫情造成的影響比較,佔領運動、政改爭拗和旺角暴亂不僅對本港經濟產生了短期影響,還將對未來本港經濟發展形成掣肘:一方面使本地財團及海外企業對本港營商環境的信心受到衝擊,可能減少在本地的投資,擴大對海外市場特別是歐洲市場的資產布局,另一方面加深了本港社會分化,並且會直接反映到立法層面,使行政與立法的關係更加緊張,增加特區政府的施政難度。一個具體表現是新工程項目撥款申請全面受阻,基建支出大幅減少,進而影響公共部門投資增長。這是香港經濟面對的第三個困局。

上述三大「屋漏」問題,主要是由本地政經因素引發的,且大多是結構性的。加上當前全球經濟正處在持續放緩期,歐美各國都在大搞量寬,經濟下行和金融市場風險有增無減,全球貿易和投資難以迅速復元,香港將長期面對外部需求不足的困局。若不突破這四大困局,香港經濟恐難有好的出路。

二、兩種發展前景

從根本上講,目前本港經濟表現欠佳主要是多年來未能跟上全球知識經濟發展潮流,始終沉醉在高樓價帶來的虛假繁榮當中,導致整體競爭能力出現下降。以同為都會城市的新加坡為例,過去20年香港經濟年均增幅只有3.4%,反觀新加坡卻高達5%以上;兩地人均GDP在20年前相差不大,但去年新加坡高達5.3萬美元,香港則只4.2萬美元;即便是在一向引以自傲的旅遊領域,香港在全球旅遊競爭力的最新排名也不敵新加坡。與此同時,韓國不但在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方面走在全球前列,而且經濟增長和出口表現也力壓香港,甚至內地中心城市也都在迎頭趕上。香港正面對着前有強敵、後有追兵、自身後勁乏力的困境,若不採取措施加快發展,香港的國際地位就無法長期保持,也就難以維持長期繁榮和穩定。

進言之,未來十年香港可能面對內外交困的處境:一方面,政治紛爭使特區政府管治更加困難,各項基建和民生工程難免一再延誤,內部消費和投資將受到衝擊;同時持續多年高燒不退的房地產市道可能進一步向下調整,對內部消費和投資將帶來更大衝擊,必然影響經濟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全球低速復蘇的新平庸狀態難以改觀,甚至在世界經濟金融持續嚴重失衡情况下,未來不排除再次出現新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在這一相對不利的內外環境下,如果香港不採取有效措施去解決深層次問題,而只是被動地應對政經危機及接受市場波動調整結果,那麼香港經濟就難以看好,低增長將成為新常態,未來十年平均增速將只有2%左右。這是香港在四大困局下面對的基本經濟前景,也是消極放任下的發展趨勢。

同時也要看到,香港經濟在受到內外部因素制約的同時,也擁有不少有利條件和發展機會。從內部看,香港財政狀况良好,房屋和基建投資需求巨大。特區政府的財政盈餘持續增加,過去幾年每個財政年度的公共工程投資處於歷史高水準,據估算,未來包括機場第三跑道在內的基建投資需求超過兩萬億港元,可持續拉動內需。從外部看,內地「十三五」規劃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力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等,都會給香港帶來發展機會,如果我們能夠善用「一國兩制」和自身獨特優勢,充分發掘和釋放內部潛力,推動香港朝着知識經濟、全面改善民生的方向轉型發展,就有機會扭轉低迷不振局面,經濟競爭力得到重塑,GDP增長率可回升至4%或以上。這是未來十年香港經濟的另一種前景,也是積極應對下的發展趨勢。

其他文章:【能源政策】兩電迷信天然氣能源歪路全民皆輸(文:黎廣德)

三、四大策略行動

要實現較好的發展前景,需要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同時採取行動。內部行動立足於推動制度創新,外部行動重在深化區域合作。當前關鍵是要在保護居權,激勵創新,扶持青年,深化合作四個方面下大功夫,爭取化解阻礙香港發展的結構性難題。

一是保護居權。房屋是解決香港經濟和民生問題的關鍵。當前香港房屋政策深陷兩難困局:一方面,房價升幅長期快於家庭收入,早已拋離絕大多數普通市民購買能力,市民居住條件之惡劣早已為人詬病,社會怨氣與日俱增;但另一方面,高樓價已成為內部消費投資、財政收入和勞動就業的最大支撐,是逾百萬家庭主要身家之所繫,樓價大跌可能引發嚴重後果。只有用長遠的戰略眼光,採用新思維和新策略,才能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法。

筆者在綜合考慮香港房屋政策面對的兩難格局以及各方持份者利益的基礎上,提出一項新設想——『新居屋計劃』,主要方向是把推行公營房屋和私人房屋「雙軌制」作為長遠發展策略,核心內容是以新居屋作為未來公營房屋建設重點,以滿足逾一百萬戶中產階級和年輕一代的住屋需要;大前提是新居屋價格必須與中產階級和年輕一代的收入相對應,以便更公平地協助他們置業。換句話說,「新居屋計劃」主要是從現有情况出發,從增量調整的角度,以和風細雨和循序漸進方式去修正房地產發展路向,可為根治本港房屋頑症打開一個可行的捷徑,有利於促進房地產市場長遠健康發展、改善市民居住條件、平衡財富分配以及為年輕一代提供出路,使香港真正成為一個市民安居樂業和體驗公平正義的好地方。

二是激勵創新。這是提升香港經濟結構的根本之道,也是香港的最弱之處。未來只有看準世界發展大勢,全力推動和激勵經濟創新,才能解決困擾香港多年的結構性問題。推動創新的關鍵是要發展知識經濟,尤其是知識型服務。因為知識作為一種主導要素,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制定高科技發展戰略,建立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創新體系。內地更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和結構調整重心,目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本強國;預計未來30年創新驅動將成為全國經濟活動的核心和動力,但要成功轉變仍需要在知識服務方面取得突破,服務業高度發展的香港,正好可以配合這一發展大勢。

香港發展知識型經濟,雖然錯過了一些時日,但香港擁有「一國兩制」、人才匯聚和現代服務等優勢,仍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香港應把發展知識型服務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的主要方向,並把自己定位為中國和亞太區的知識型經濟服務中心,明確制訂未來發展藍圖,盡快凝聚社會共識和支持,進一步加強教育和人才培養,更好地吸引全球最頂尖人才匯聚香港,不斷加大對知識服務R&D的投入,為本地經濟更好發展奠下穩固的根基。

激勵創新的一個關鍵舉措,是要增加政府財政對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投入,特區政府可考慮在現有「創新及科技基金」的基礎上,設立新的更大規模的「創新、創意和創業基金」(即三創基金),適當放寬資金使用和成果商品化的限制,同時借鏡南韓和新加坡等地的經驗,鼓勵企業增加研發開支,爭取到2025年把香港R&D佔GDP的比重,從2013年的0.73%提高到1.5%以上。

三是扶助青年。年輕一代是香港的希望,扶持青年是香港走向未來的根本之道。當前香港年輕一代面對巨大壓力,主要表現在高學歷找不到好工作,有工作卻拿低薪水,有收入但買不起小屋,想結婚生仔常望洋興嘆。根據政府統計數字,香港目前年齡在15至24歲的就業人員,持有大學學歷的比重高達30.2%,比全部就業人口高出許多,但這一年齡段的平均失業率是香港整體失業率的三倍。由於香港產業結構變化不大,缺少科技創意等新經濟增長點,無法提供更多適合年輕人的工作崗位。可以說,香港年輕一代似乎是發達經濟體中比較無奈及看不到希望的一群,這對未來香港社會穩定將帶來不利影響。

鑑此,香港有必要制定並推行扶持青年的特殊政策,為年輕一代提供出路: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等產業,盡可能釋放年輕一代創新創業能量。建議特區政府每年撥款一百億元注入『三創基金』,支持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產業加快發展,為年輕人提供施展才能的廣闊舞台;盡快推出如上所述的「新居屋計劃」,以可承擔的價格向年輕一代提供住所,解除年輕人的後顧之憂;研究推出鼓勵青年婚育的政策,尤其是要考慮為婚育提供更多補貼和稅務減免,減輕其經濟負擔。當然,扶持青年的政策措施還很多,關鍵是要對症下樂,幫到實處,使青年一代看到曙光。

四是深化合作。在外部行動上,香港應更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尤其是要推動香港與內地和東盟在更高層次上加強合作。一方面,香港要全面配合國家「十三個」規劃,把國家未來發展需要與香港優勢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十三五」期間最重要的行動,涉及新政策措施甚多,包括推出「科技創新2030」、實施高端製備創新發展工程以及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等。由於內地人力資本將得到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有望取得突破、創新活動將得到更多資金支持以及區域創新高地將發揮帶頭作用,因而前景可以看好。未來香港可抓住機遇建三大平台,即配合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建立創新科技的研發平台、為中國內地創新活動提供國際化融資平台以及作為中外創新企業投資合作的營運平台,借此為國家新一輪的改革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另一方面,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將是未來20至30年影響中國、亞洲乃至全球的一件大事,預計未來絲路沿線國家若以兩倍於全球平均的速度增長,20年後這一區域的GDP總量將佔全球接近一半,形成「絲路半球」,成為真正的經濟重心和財富增長的源頭。香港若能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就有機會發展成為世界級大都會。未來香港應全力配合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充當協助推動和支援角色,包括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管理、以創新方式向絲路基建和資源開發項目提供融資、為中資企業在絲路沿線投資基建項目提供協助、盡快加入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以及提供法律、會計、顧問、仲裁專業服務支援等。

與此同時,要用新思維完善CEPA,尤其是要深挖CEPA項下「跨境提供」的服務功能、拓展零關稅的區域合作範圍以及制定落實有關條款的時間表等等。此外,要加快推進香港—東盟自貿區建設,準確瞄準東盟市場潛力,配合東盟積極推動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並在其中發揮自已作為區域商貿金融中心的作用。

四、結語

香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諸多問題,根源在長期高地價和不作為,核心是經濟社會制度在某些方面出現倒退,結果是實際創富能力持續下降和民生困頓,經濟增長動力受到削弱。未來香港應把振興經濟和改善民生作為首要任務,大膽進行結構調整,下決心轉變地產發展模式,竭力推動香港邁向知識型經濟,努力提升經濟增速和質量,使未來十年GDP增長率達到4%或以上,同時讓各階層民眾分享發展成果。如此,未來香港經濟就有機會更上一個新台階,也才能真正實現長期繁榮和穩定。

作者是中國銀行高級經濟研究員

編輯:曾祥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載於2016522日《明報》星期日生活。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羊群效應」和管治高下(文:程騰歡)

其他文章:領導人與香港人的距離有多遠(文:陳惜姿)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