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休學優學:生命教育(文:何美儀) (09:18)

生命教育近期是教育中人的熱話。孩子的壓力過大、沒有目標;孩子需要空間、需要關懷……近日真的多了朋友關注香港教育,更有學校自發籌備「休整日」,讓師生放下比併,靜心關愛自己,實在讓人鼓舞。

其他文章:大學之道海納百川 回周伯展「鄭松泰不應續約理所應當」論(文:朱偉志)

《小豬教室》啟發反思生命

如何讓孩子更親身接觸生老病死,從而感受並珍惜生命的可貴?單是常識或通識科絕不能做到。記得有一齣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日本電影《小豬教室》,內容講述一名小學老師,為啟發一班小六學生真正明白生命,竟帶了一隻初生小豬到班房,讓孩子們在學校飼養牠。

你可想像孩子們的興奮嗎?他們在操場的一角設上圍欄,建一小木屋,還給小豬起名叫「P醬」,每天輪流餵食及打掃。一年下來,小豬長成大豬,變得肥肥白白,是時候送去屠房了。「P醬」不經不覺已成為孩子們每天生活的伙伴,要他們親手把「P醬」送去被宰,實在太為難了。

好一個小學老師,他讓孩子們在班上進行激辯,討論「P醬」的去留。留?怎樣留呢?孩子們想盡了辦法,都不得要領。去?把自己親手照顧養大的「寵物」送去屠房,萬分捨不得呀!進退兩難之下,還是由老師決定。老師同樣在為難之下,下令要送走「P醬」。老師當然深深明瞭孩子們的痛苦,但整個計劃的進行,就是要讓孩子親身體會生離死別,以正面態度面對生活、生命。

我家老三看到老師決定送走「P醬」時,也淚流滿臉,大喊「不要」。是同情心?同理心?我也分不清,但看到他也為「P醬」傷心難過,知道他對生命有感受,會懂得珍惜。

救小狗體會生命可貴

「優學體驗」的孩子們也一起欣賞了《小豬教室》,但真正體會生命的脆弱及離別,就發生在他們的14天大澳之旅。將離開大澳的前一天,孩子們在棚屋活動時,隱約聽到從棚屋下傳出小動物的嗚咽聲。孩子們和導師紛紛走到棚屋底探個究竟,發現原來有一隻初生而又傷殘的小狗(斷了一隻腳,瞎了一隻眼)迷了路,驚恐地藏身在棚屋底下的廢家具中。孩子們和導師用了一小時,才合力救出小狗。救了一條小生命,但如何處置牠呢?到第二天,他們真的要離開大澳了、回家了,怎麼辦呢?我記得老三還打了電話給我,問我可不可以養狗。可見他們真的在為延續小狗的生命而努力呀!

有一個孩子叫源仔,勇救小狗的經歷對他來說實在刻骨銘心。住在城巿的小孩要遇上這樣實在的生命體驗實在太像童話故事了。源仔一回家便把經歷記下,更做了一本小故事書。不如大家一起看看源仔自己的分享吧!

真人真事 我們救了(小狗)棚仔!/作者:彭證源

這是一隻受傷的小狗

牠困在棚低(底),我們就下去救棚仔,不說太多啦!看書吧!

我們今天在大澳救了一隻小狗,牠被困在棚屋低(底)下,那時我和我的朋友一起說了去踏單車和打籃球。我就說給你聽,我怎樣救回小狗和感覺。

在我們一起出門口的時候,卓楠第一個離開先,我們也離開了家時,卓楠就看到一隻小狗困在棚屋低(底)下,Olive姐姐就去看看,然後小心地爬到棚屋低(底)救救小狗!慈慈想去棚屋低(底)幫手,見到Olive姐姐想救小狗和我又想救回一條生命,我和慈慈就下去幫手了!下到去有一些黑,我見小狗非常怕人!我們足足花了一小時才可救到牠,我們要用好多方法才救到牠呀!

上到岸牠全身發震,然後就送牠進去棚屋裹,和想一想怎樣處自(置)小狗!我們談完後,我們幫牠改一個名字,叫做棚仔,因為我們在棚屋低(底)救回來的!所以就叫牠棚仔。棚仔受了很多傷,最差的是牠的腳斷了!還有一隻眼反了白眼。我們就吩咐一些人去買狗糧!我們給了水和食物,我們給了棚仔很多食物,像是一座山的呀!棚仔吃東西非常之快!10秒之內!就可以吃完大大一堆很多很多的狗糧呀!是可以參加「動物吃東西大賽」。我們有時把棚仔放入箱裏帶牠環遊世界,給棚仔看看周為(圍)的環境是怎樣的!

我們因為識了一個pizza姨姨,她的pizza好味個(過)Pizza Hunt(Hut)十萬八千倍呀!我們就帶了棚仔個(過)去,我進食pizza的時候,棚仔的頭會慢慢升高,然後,用鼻子聞一聞空氣然後快速睡着了。我們吃東西時會想起棚仔會不會想吃東西呢!

棚仔以(已)經在棚屋裏住了一天,我們那天要走了,不過我們不知道怎樣處理棚仔,我們想了很多方法,我們就試一試用相機把棚仔拍照下來,然後向街仿(坊)問一下有沒有走失了相裏那隻小狗,我們分了三隊,其中一隊就找到棚仔的真正主人。我們很興奮,立刻把棚仔送入箱子帶牠過去。我們把棚仔放下後,都依依不捨地走了。

最後,完(原)來棚仔真名叫做牛奶妹,牠的名字真可笑喔!真開心可以救回小生命。

一課真實的生命教育

從自己發現遇難的小狗,到親手救小狗,清潔、照顧,想辦法尋回小狗的主人,最後跟小狗離別,就像拍戲一樣。源仔的文字記述技巧固然有很多改善空間,但整個經歷對源仔來說(對其他孩子也是),就是一課生命教育。一向備受呵護的孩子們,這次自發勞心勞力去照顧一隻弱小生命,這次經歷讓這群孩子所學到、反思到的,比上十堂德育常識課還多。

近日陳葒校長在一次分享會中談及印度河濱學校的教育及他的小島學校理念,是一個充滿人性化的教育。在整個學習歷程中,讓孩子從人與人或人與大自然之間成長。學習能力的基礎當然要建立,但絕不是只追求知識的積累。我又要發牢騷了,主流學校要怎樣才可自我鬆綁?

圖:何美儀

編輯:高卓怡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載於2016522日《明報》星期日生活。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休學優學:慢活、慢學、快活、快樂(文:何美儀、趙永佳)

其他文章:【教育工作】自主學習課堂的思考(文:趙志成)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教育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