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倒梁」陷阱(文:朱凱迪) (10:04)

中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訪港,事事乖離常理,從逆線行車,到名不正言不順地聽取特區政府司級官員的匯報,插手香港內政,公然違反《基本法》。中共與在港代理人合演濫權醜劇,港人早已見怪不怪。值得花時間評論的,反而是22名泛民會議成員聯署要求「撤換特首、重啟政改」,以及4名代表面見張德江的經過。

其他文章:【能源政策】兩電迷信天然氣能源歪路全民皆輸(文:黎廣德)

「換特首」變相更肯定中央權力

話說,4名主流泛民代表與張德江會面的主要戲碼,是當着梁振英的面要求中央撤換他。事後傳媒的焦點,就落在梁振英被泛民「參一本」時有沒有手震。梁振英有沒有手震面黑沒人敢說實,但我肯定張德江不會手震,因為從措辭上看,「撤換特首」是比「梁振英下台」更被動,變相更肯定中央的權力(但實情是,按基本法中央是無權撤換特首的)。如此顧全委員長的面子,張德江沒有打從心裏笑出來,但心花可能已經怒放。

泛民認為如此近距離和高層次的接觸,反映了自己更受重視。但我們首先要問,香港人如今明明諸事不順,鬱鬱不得志,那泛民更受重視的基礎在哪裏?肯定不是因為泛民領導的民主運動聲勢浩大,北京被迫跟他們溝通緩和氣氛:眾所周知,雨傘運動後,泛民已喪失了過去的街頭動員力,超過1萬人的遊行集會幾乎在香港絕迹,取而代之的是本土派的激進行動。

比較合理的原因是本於中共「拉一派打一派」的統戰策略,眼見香港新興政團如雨後春筍,紛紛打出了「前途自決」以至「港獨」的旗幟,並且贏得眾多香港青年的認同,失去街頭動員力的泛民於是成了中共的拉攏對象,以孤立「自決陣營」,令香港整體局面更容易控制。

回到與張德江的會面。如果會面真的如泛民所講那麼重要,除了「倒梁」外,有沒有公眾同樣關注、值得向張德江提出的問題?社民連和香港眾志成員冒着危險表達「全國普選」和「香港前途自決」等政治訴求;職工盟也在場外示威要求釋放去年底被捕的中國勞權人士,與會者為何不代為轉達?除了政治和人權議題,距港百多公里的台山核電廠被揭發多重安全問題,環團正要求停工。人命關天,又涉中港關係,那不是比「倒梁」更值得向張德江提出嗎?

更何况,不少港人對張德江的心聲可能更直接簡單︰離開香港,香港人不需要跟這個阻塞公路、目無法紀、逆線行車的京官會面。泛民卻似乎為了倡議「倒梁」,為了一點「京官重視」的虛榮,把香港民選議員應有尊嚴放在一旁,位置相當尷尬。

今年開始,泛民主流就將反對政治的主軸定在「倒梁」上面。公民黨楊岳橋在立法會新界東補選主打「倒梁」;民主黨為了「挺曾倒梁」,甚至不理過去立場,投票贊成財政預算案。再加上自由黨、唐營、反梁媒體、曾鈺成、王維基等人各自發功,營造出「Anyone but CY」的全城氣氛。這次泛民自我設限也要與張德江會面再踩一腳,明顯是希望借勢將「倒梁」一直燃燒到9月立法會選舉,吸引對政治抗爭一時泄氣的選民再一次以「大局」為重,為催票工程製造鋪墊。

關鍵是怎樣看待後雨傘時代

「梁振英下台」固然是社會大多數的訴求,但以「撤換特首」作為2016年的主打立場(這次還得到《環球時報》肯定),泛民主流派跟開明建制派和「第三道路」的界線只會愈來愈模糊。現在已經不是什麼也未發生的2003年,我們一起經歷了「倒董」、「倒曾」和「雨傘」,難道泛民還看不清楚,「倒×」在北京劇本中的作用,只是消解民氣,削弱民主運動,從而加強對港政治控制?

關鍵是我們怎樣看待這個「後雨傘時代」?是應該「休養生息」,以「倒梁」來轉移視線,將政治前途問題拖得一時得一時;還是把握機會「百家爭鳴」,在論辯和選舉中更新民主運動的組織,讓香港人重拾鬥志,為自己本來應得的民主權利鬥爭到底?

希望泛民最終會和雨傘一代一起,選擇後者。

(原文載於2016521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泛民見張德江】撤換特首是緣木求魚(文:阮紀宏)

其他文章:【文革五十年】文革在某種意義上說,它並沒有結束(文:胡發雲)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張德江訪港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