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改變以車為本思維 建設長者友善社區(文:龍子維) (17:01)

近日發生多宗長者因交通意外而死亡的事件,警方擲出嚴令,指責老人家是「高危一族」,會加強執法派發罰單云云,言下之意,似乎是暗暗將責任推給亂過馬路的老人家。但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又豈能如此目光短淺?今年施政報告提及要建設長者友善社區,提出要協助長者暢道通行,改善地區的行人設施,難道頃刻已遭忘卻?

其他文章:【台慶之後】幾個毛粉的自白(文:阿果)

這是視野的問題─長者友善社區絕不單指興建無障礙設施與升降電梯,更包括日常出行時,交通規劃與社區配套是否可以讓長者放心步行,要改變的不單單是「優化」行人設施,更需要改變現時以車為本的城市規劃思維,由長者的視覺出發,建立以行人為本、對長者友善的社區。

面對人口老化,各大城市的交通規劃都需要處理不斷上升的交通傷亡情況。例如,美國紐約市交通局自2008年起便推出「長者安全街道計劃」(Safe Streets for Seniors)(1),劃出37個焦點區域(Seniors Pedestrian Focus Areas),以便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訂立相應措施或社區設計,以交通意外零死亡(Vision Zero)為目標,讓社區變得更長者友善。

曼克頓的唐人街(Bowery)是一個長者住宅社區,但位處連接曼克頓大橋與荷蘭隧道的交通要衝,經常有貨車等大型車輛進出,人車爭路的情況普遍。為改善有關情況,紐約市交通局便於有關交通交匯處建設以植披覆蓋的分隔物,以在視覺上讓駕駛者可以在有關路段減速。

除此之外,「長者安全街道計劃」對應長者橫過馬路時需時較長及指示不足等問題,在37個焦點區域分別推出改良的社區設計,例如交通燈顯示過路的秒數時間、在街角的行人過路處擴闊行人路以減低橫過馬路的距離、縮減行車車道的數目以減低車輛流量、配合街道特性限制車輛的車速、甚至是設立行人專區,以從根本改善人車爭路的問題。實行計劃之後,各焦點區域的行人傷亡率減低39-68%不等,成效斐然。

香港運輸署其實亦有推行以上措施,但往往十分零散,未能對應社區規劃的需要。紐約市的例子實在值得香港效法,Vision Zero以後的發展,就不單單以交通零傷亡為目標,而是配合社區的特性,研究市內社區長者的步行與生活習慣,畫出長者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地圖,然後在有關乘搭公共交通的車站或接駁地點,制訂能夠照顧長者需要的交通及社區規劃,建立長者安全優先的社區(Senior Areas)。

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推算,長者人口將在2034年提升至30%,足足是2014年的1倍,可以預見香港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長者社區,如何做好交通規劃,對應長者特殊的生活及出行需要,而不是諉過於人,應是運輸署及規劃署等政府部門需認真思量的當務之急。

其他文章:《後殖民食物與愛情》重演:第一代本土派也斯(文:甄拔濤)

首先要改變的,是部門決策時以車為本的思維模式,拋棄交通規劃的唯一任務是保持車輛通行無阻的陳舊工業時代觀念,而需考慮到社區的特性作出相應的規劃。道路安全研究小組主席鄺子憲便曾經考察尖沙咀地區的道路車速,發現主要幹道例如彌敦道的平均車速,只有每小時40公里,而一些區內道路例如麼地道,更只有每小時30公里。

我們是否可以根據有關社區的交通情況,規劃出一個讓長者與小童也可以安心步行的社區?相關策略可以由減低車輛的速度開始著手,提倡「車速30」的概念:以整個尖沙咀的格局而言,彌敦道、柯士甸道的車速限制減為每小時40公里,而其他內街的車速限制則減為每小時30平方公里。

根據鄺子憲的研究(2),假如車速限制為每小時50公里,撞倒行人而引致的死亡率會高於50%;但假如社區街道的車速限制可維持在每小時30公里之內,即使有人近距離被車輛撞中,死亡率亦不會高於5%。限制車速的做法,可有效減少尖沙咀每年約200多宗的行人被撞交通事故。

政府應該儘快根據香港長者人口的比例分佈,在長者人口比例比較高的區域、社區或屋邨,引入如紐約市般的「長者安全街道計劃」。根據警務處2014年的交通意外數字,長者人口較高的地區如黃大仙及觀塘,其交通意外發生的頻率亦往往較高 (分別為586宗及503宗)。香港的交通規劃實在應該與時並進,建立更多長者友善社區,引入以人為本的社區設計,多鼓勵步行出入社區,不單可以大大減低交通意外的傷亡事件,更可以減低行人接觸路面空氣污染物的機會,改善長者及居民的健康。

外國曾有文獻指出,提升街道可行性5%,便可減少6.5%的汽車行駛里數,從而減少5.6%的氮氧化物 (NOx) 和5.5%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s) 的排放(3)。香港的長者友善社區,亦應該著重社區及交通規劃的細節,摒棄以車為本的規劃思維,締造一個既環保、又能供長者放心出入的安全社區。

[1]更多有關計劃的詳情,請參閱紐約市交通局的網頁:http://www.nyc.gov/html/dot/html/pedestrians/safeseniors.shtml

[2]有關研究的內容,可參見http://www.croadsafety.org.hk/doc/Julian-Presentation-20120211-child.pdf

[3]“The effects of walkability on air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 Huang, Kai, Katie, 2011

(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通識導賞﹕文革五十年 一五一十話你知(文:陳嘉文)

其他文章:《華爾街綁架直擊》 財經主持都要「找數」(文:皮亞)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