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綠色生活﹕泥鯭精神﹕共享一程車 省油省時省錢(文﹕李佩雯) (11:14)

泥鯭,習慣成群覓食,不知從哪時開始,合乘的士稱作「泥鯭的」,乘客只需付比平常少的費用便到達目的地。

這種泥鯭合乘精神,今天成為時下備受重視的經濟模式——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的例子。

其他文章:【荒謬我城】劏房睇樓團 幾十年青春換幾十呎(文:黃雅婷)

自去年「大埔街坊泥鯭」群組成立開始,臉書相繼出現不同地區的泥鯭群組,鼓勵擁有私家車的居民義載,或按標齊齊夾錢搭的士,分擔成本。

最近亦有「同路人」(Join-a-Ride)應用程式推出,在程式中組團或加入的士團,簡單方便可找到同路人,五人共乘,最高可節省八成車資,遇到有心人,更隨時免費送你一程。

住宅商業區集中 易尋同路人

共享共乘在外國很普遍,隨手截順風車,更有網站提供行車資訊,集合同路人乘車,共乘的應用程式也不少,這種共乘文化,在香港漸漸萌芽。

上月推出的「同路人」應用程式,由Calvin、Ken和Vincent三位相識逾廿載的老友創立,推手是任職飛機工程師的Calvin,讀書時的經歷令他明白共享共乘的好處。

「以前在黃大仙讀小學,很多同學升上九龍塘不同中學讀書,大家經常聚會,很多時也是搭同一架小巴或巴士,當年也想過不如一齊搭的士?因為學生不能帶手提電話不便聯絡,所以最後也是各自前往。到了大學,在科技大學讀書,乘車往返科大的地區多是將軍澳、彩虹或坑口,小巴站經常大排長龍,數十人等同一架小巴往相同目的地,若主動問問附近的人有沒有興趣一齊夾錢搭的士,或者他們也願意,大家可省回不少時間,但很少人會這樣做。」

一年前,他們着手開發「同路人」應用程式,並研究當中的可行性。據運輸署資料,香港的公共交通每日載客量逾一千二百萬人次,當中的士平均每日載客量約一百萬人次。若幾個人一起搭的士,比一個人坐一輛的士,更省錢省燃油。

設女生車廂 打破尷尬

Vincent表示,「在中環的士站候車的乘客,很多也是去金鐘、灣仔一帶。因為香港的住宅區和商業區集中,而且密度高,加上有些人愛搭的士,有一定需求。外國成功的例子,地點多在高度集中的住宅區和商業區,因為這樣較易集合上下班時間、出發點和目的地相同的人,增加配對成功率」。

香港有共乘需求市場,為何並未普及?在推出應用程式前,他們做了市場調查,了解市民不選擇共乘原因,發現安全、私隱、怕尷尬、擔心沒零錢夾車資,是市民考慮因素。所以初次使用「同路人」應用程式時要以電話驗證,他們也設女性車廂選擇,希望解決用戶的疑慮。

現在每日也有人組團或加入已組的團,但要增加成功配對率,大前提是需要多人參與。

私家車得唔得? 法例模糊

除了共享的士,「同路人」推出初期有共乘私家車選擇,車主可義載同路人,可是最近暫時擱置,原因是法例不清晰。根據《道路交通條例》,除非車輛領有出租汽車許可證,否則不得駕駛或使用汽車作出租或取酬載客用途。同路人應用程式已註明共乘私家車是免費,可是條例的英文版本中,取酬一字用上reward,「是要涉及金錢交易,還是送司機一支水,或在他的臉書讚好已算是reward?條例沒有清楚列明reward定義」創辦人Vincent說。避免市民誤墮法網,他們正諮詢法律人士意見,同時希望政府能明確指出何為reward,釐清reward定義後,才重新考慮推出私家車選擇。

若「同路人」程式受歡迎,集合到認同共享理念的人,他們下一步希望創立其他共享平台,繼續推廣共享文化。

其他文章:【教育工作】自主學習課堂的思考(文:趙志成)

尋找同路人

應用程式:同路人(Android及iOS)

臉書:Join-a-Ride 同路人

1. 核實身分

下載同路人應用程式後,註冊時需輸入手機號碼,以短訊的驗證碼核實身分

2. 加入的士團

進入程式後,若有人已組團,地圖上會出現的士圖案,選擇適合的「同路人」後,可用聊天室互相確認位置;或按「加入」圖示,再按「集合地點」,能看到附近可加入的團

3. 自己組團

你也可自己組團,選擇上落車地點、可多載乘客人數、夾錢或免費、開車時間、是否要全女班等資料,等待「同路人」加入

共享經濟

交通、住宿、服務乜都有

共享的概念很簡單,就是與人分享。

共享經濟常用電鑽作例子,說明鄰里之間分享資源會更有效率,將閒置的資源重新分配及應用,減少浪費,這種概念衝擊着我們現時的生活模式,也改變既有的消費習慣。與此同時,讓人反思「擁有」與「資源」之間的關係。

共享經濟在全球遍地開花,滲入不同範疇,交通、旅行住宿、物流、服務及閒置用品共享,分牟利和非牟利兩種,有人視為商機,亦有人不求回報只為減少浪費。

共享理念 遍地開花﹕泥鯭群組

大埔街坊泥鯭﹕去年十月成立的「大埔街坊泥鯭」,現今已近二萬五千名會員。創辦人Albert十分認同共享概念,「共享經濟概念強調將閒置資源再調配,創造社會和經濟效益,值得實行和推廣。那時就想,身邊有什麼閒置資源可與人分享?我有駕車習慣,發現行車過程也是閒置資源」。有次他在大埔另一群組張貼駕車行程,提供義載,街坊反應熱烈,促成「大埔街坊泥鯭」群組誕生。

群組成立大半年,集合了眾多認同共享理念的街坊,現在共享的不止車程,「街坊之間會互相幫忙買東西、團購,也合辦社區活動,漸漸地建立一種共享文化,一個共享社區」。現在群組加入了義工慈善、「筍嘢」分享、開心分享、運動等項目。

屯門街坊泥鯭

臉書群組簡介:集合順路的人一起回屯門,共享資源又慳錢。希望透過這個平台,注入更多人情味,拉近屯門街坊關係,守望相助。

會員人數﹕近三千六百人

將軍澳區順風車

臉書群組簡介:每天都有不同電單車、私家車、貨車,從某個地點到另一地點,而單獨坐的士的區友,何不夾時間一齊上班、下班、去街,認識多些區友?

會員人數﹕近四千三百人

其他平台

草原地圖Lawnmap﹕不定期舉辦「交換草場」活動,在香港不同區域的草地上,與他人交換物品和快樂。

JupYeah執嘢﹕讓大家以物換物,減少多餘消費,別人用不着的,可能對你很有用。

Carshare.hk﹕私家車共享平台,車主可出租閒置汽車賺取收入。

Around﹕為社區鄰里建立緊密網絡,提供社區內的實用資訊和服務,鼓勵鄰居共享資源和技能。

(原文載於201658日《明報》星期日生活。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交通安全】馬路虎口上的綿羊老人​(文:健康空氣行動)

其他文章:【公關技巧】關公新世代與The me Generation (文:周子恩)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