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休學優學:慢活、慢學、快活、快樂(文:何美儀、趙永佳) (10:30)

三月以來學生輕生事件引起全城反思,孩子們面對着的是怎麼樣的生活,大人為孩子們提供的是怎麼樣的教育。教育局高調鼓勵學校為家長及學生大力推行生命教育,着老師們加強與學生們的溝通,提早識別有需要支援的孩子。

其他文章:休學優學:第三者看「休學」(文:陳啟邦)

2000年教改已提倡孩子全人教育的注重。16年來這條充滿競爭的教育路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變本加厲。還記得「求學不是求分數」這美麗但從未體現過的口號嗎?現在更瘋狂、更可怕的是「贏在起跑線」、「你不喜歡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的普遍意識,不但家長,連辦學者、教學者都被困在這模式中,不能自拔。

以二十多條生命才能喚來大規模的蘇醒和反思,我們應更認真地看待什麼是生命教育。對我們這群十一至十三歲的孩子們來說,生老病死與他們相距甚遠。

「生命」的喜怒哀樂更繫於自己和別人的關係——家人、朋友、師長。跟他們談珍惜生命,更到位的讓他們了解如何與別人建立及修補關係。孩子是需要在多樣化的朋輩互動中去學懂欣賞自己和別人,學懂接納自己和別人,和學懂善待自己和別人。在追趕分數和學術成績的學習環境下,老師們何來那麼多的空間讓孩子們在互動中學習與人相處?

離開父母 孩子群居大澳兩周

「優學體驗」的孩子們上月到大澳共同生活了十四天。離開父母整整兩星期,孩子們真的很厲害。他們有掛念爸爸媽媽,亦會透過電話跟他們傾談、報平安。當然,父母的勇氣也要一讚。他們「放手」讓孩子學習如何共同生活,安排時間,分工合作,處理衝突。因為有十四天的時間,孩子們可以慢慢地生活,慢慢地學習。

說實在,讓孩子安排自己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試想想,你的孩子每天的生活是怎樣過的?孩子大部分的生活都是被安排好的——上學、補課、補習、興趣班、練琴、做功課、溫習、晚飯、睡覺。每天餘下多少時間是孩子自己掌控、安排的?這麼規律的生活過了那麼久,一下子讓孩子自己計劃並實行,確實很困難。不過,就讓他們慢慢地去想、去討論吧!

孩子們二月時已探訪了大澳四天,對大澳已有一定的認識,計劃生活的細節時就較容易掌握。在哪兒買餸、買早餐、買生活用品等,甚至在哪兒喝早茶、吃茶點,孩子們都第一時間把資料收集好。

跟着就是落實時間表了。孩子們圍坐一圈,說這又說那,討論途中又把話題拖離,時而嬉戲,時而認真,導師要多番提點才能聚焦。頭一兩天的時間規劃就在拉拉扯扯中訂下了。學習是有一段歷程的,要他們能快快訂好時間表,導師大可給單向式的指令,但導師選擇讓他們自己去摸索,花的時間很多,但他們的得着就更大。

到了大澳之旅的中段,孩子有了先前的經驗,在訂下時間表方面就掌握得好好多了。其實他們要顧及很多環節——購買及準備食物、煮食、進食、玩樂、運動、學習、休息、收拾、分享、洗澡……在計劃的實踐中,孩子領悟到時間會悄悄溜走,要珍惜時間,就要掌控好時間。

其他文章:【教育制度】休學優學:It Takes More Than a Village(文:何美儀、趙永佳)

獲得空間 面對負面真我

他們非常可愛,到了第九天,年紀最小的那位孩子就像如夢初醒,駭然發現只餘下五天的時間,大聲問:「為什麼時間過得那麼快?」原先那位孩子認為自己是沒可能離開父母超過一星期的,到第九天,她發現原來自己是可以做得到的,又比較以前更獨立了。

大澳之旅的目的是給孩子一個自己完全掌控的空間,學習如何生活,如何與人相處。有那麼長的日子共處,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表現負面的真我,尤其是惰性、逃避、脾氣。孩子們共處一屋,要學習接納別人和自己的短處,同時亦要學習欣賞別人和自己的長處。相比起半年前的相處,這群孩子變得更融洽,因為各自都學習多一點自我控制、欣賞和接納。

其中一位非常善良的孩子,更學多了如何善待自己。這位孩子凡事以別人的感受為先,希望身邊的人都快樂。這是十分難得的性格,但就會很容易委屈自己。在大澳十四天的共同生活,讓她覺察到讓他人開心的同時,自己也要感到開心才對呀!這位孩子體會到要善待別人,也不要忘記善待自己。

大澳平日是一個很平靜的小社區,孩子們已在當地結識了不少朋友。他們親身體驗到在香港也有濃厚的人情味,讓他們能享受半價朱古力飲品、特平蛋糕及薄餅等等。那裏的生活步伐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跟城市非常不同。孩子們都是第一次體會到慢活、慢學,也感受到原來在香港,也有這麼多好人、好事。

改變主流教育 才是現實出路

學校學習的步伐是否也可慢一點呢?當大家都追着高指標的評核成績,學習步伐就必然被趕着走,什麼內化學習、因材施教也很難成事。美國的NUT運動(No Unnecessary Test)其實也是希望把教與學慢下來,將教育重點放回學生身上。今年有幸通過優學年認識了很多教育有心人,正在主流教育制度的內、外做一些新嘗試,也令我們增加不少對香港教育的信心。但同時也聽到不少令人氣餒的消息,如一位親友的子女讀小一時就已要背誦乘數表、學乘法運算,而她只是在一間舊區屋邨小學上學!

我們從來都不認為Gap Year是香港教育的發展路向,也不覺得適合大多數同學,我們遇到困難重重,也有很多失敗的地方。我們仍然在這裏分享,是因為對大部分家長和同學而言,主流系統才是現實的出路。

因此我們希望主流教育可以能更多樣化,硬繃繃的制度可以鬆綁,讓學習步伐不同的孩子,可以在學校「愉快並有效地學習」,也期望為在教育前線,正作不同嘗試的教育工作者打打氣。

(本欄同步追蹤6個休學少年的優學旅程,隔周刊出)

(Facebook:優學體驗)

(原文載於201658日《明報》星期日生活。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政府要抽走土地把房子吊到空中(文:野簷)

其他文章:也談民族與國族(文:黎蝸藤)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