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教育政策】別遺忘普及教育的意義 (文:霍梓楠@教育工作關注組) (17:28)

大概一個月前,林建岳藉如此比喻批評《十年》獲獎:「有一間雲吞麵舖係全香港最好嘅餐廳,你會唔會服氣吖?」引來一眾博客歌頌雲吞麵的美味。

其他文章:【教育工作】自主學習課堂的思考(文:趙志成)

我對這番話一直念念不忘──只要把他的邏輯推廣到教育上,他的詰問可改寫為:有一間Band 3學校係全香港最好嘅學校,你會唔會服氣吖?

我先不厭其煩強調,學校沒有所謂Banding。教育局為了定下升中學生的派位次序,根據他們的學業成績分為3個banding。我們極其量只可說「主要錄取Band 3學生的學校」。

比賽背後總有一套標準

其實所謂選出「最好」,背後假設了一套應該追求的標準。你輸掉比賽,代表你沒有達到該比賽背後的標準而已,並不需要全盤否定自己。

當權者或社會賢達可利用手上的資源及權力,藉壟斷有利自己的標準,控制社會上「參賽者」的價值取向。假如「參賽者」從沒有批判這套標準,盲目跟隨,小則苦了自己,大則對社會造成損害。

普及教育的意義

師訓老師在講述教育本質時提到,擁抱「中環價值」或許是商業社會賴以成功的要素,不過如果把這一套價值及運作倫理照搬到教育上,會否出現問題?例如:某學校學生學業水平不佳,是否一定代表公帑用不得其所?某學校不受家長歡迎而收生不足,是否一定應被市場「淘汰」?

普及教育的意義,在於不會忽視社會上學習能力較遜、性格思想較偏激、成長環境較差的孩子。我們總需要學校照顧這批學生,而這些學校總被戲稱為「武館」,老師經常與這批學生處於對立狀態,卻點點滴滴以耐心感化他們。社會有沒有表揚過這類學校的付出?

真正投入的「跨學科學習」

兩星期前,一首「Side Angle Side」神曲引起熱潮,得到廣大市民讚好。更重要的是這次「跨學科學習」不是流於形式,參與的學生非常投入與團結,令人感動。

對於有批評指「洗腦歌」無助認識全等三角形的數學本質,我想起師訓學到的融合教育理念,提到其中一個重要教學策略是「避重就輕」,例如老師可善用不同媒體教學,因為有些學生較擅長圖像記憶,有些則較擅長語音記憶。理論上,如果真正理解判定一對三角形是否全等的理由,是不用特別背誦它們的。不過,以「洗腦歌」作為過渡,實在無可厚非。我們從初學到完全掌握知識之間,不是常會經歷不求甚解的過程嗎?

其他文章:「飛人」背後:黑人艱難平權路(文:蔡子強)

經驗豐富的數學老師會清楚明白不同學生的數學資質可以差天共地。資質較差、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面對一條又一條「難題」,很容易累積挫折感,老師想辦法以「非數學化」的口訣或計仔幫助他們記憶,起碼讓他們易於答對題目,重拾信心與學習動力。

「英雄聯盟」作為教材?

令不少老師「咬牙切齒」的網上遊戲「英雄聯盟」(很多學生玩到廢寢忘餐!),其實有不少數學概念在其中。老師如果可控制到學生的亢奮情緒,可利用攻速、生命回復、物攻成長等引入「率」的概念,以「物防」「魔防」引入百分數概念。威寇茲的分裂電漿(Q)其實是直角(以及兩個直角加起就是平角)的好示範。不少角色的技能傷害也涉及百分比運算。

不過,如果家長得知老師這樣教,他會否惹上「麻煩」?他會否引來同事非議?

破格背後的自由

老師因為課程趕急、課業要求等掣肘,加上備課時間有限,或者怕被家長投訴,往往避免「具風險」的教學嘗試。所以,我們欣賞MV之餘,也應留意它能夠面世,是得到校方給予難能可貴的自由。

其實任教「Band 3學校」的老師有不少「獨門秘方」,社會有否重視過這些前線經驗?這類學生大多認為學校所教知識全無用處,往往因為嚴而有愛的師生關係、老師願意設身處地走入學生的思想世界,他們才願意嘗試學習。

讚好了,然後呢?

近月有關TSA過度操練的討論,加上學童輕生事件的回響,似乎社會開始把教育焦點回歸到學生本身,家長亦開始懷疑「成績至上」「贏在起跑線」觀念的正當性。社會只有理解學生(子女)的本質、需要及困難,才會意識到「因材施教」「發揮所長」的重要性,才會欣賞從來沒有被選為所謂「最佳」的學生、老師及學校。

大雨後容許學生脫鞋襪上課、校長借錢予文憑試考生搭的士、舉行休整日在禮堂放紙飛機、小學舉行無功課日等等,這些「本該如此」的行動或措施卻成為被網民激讚的新聞。這些事的確被讚好了,然後呢?就如近日黎明坦誠認錯一事,理所當然的事情被捧上天時,就該反思社會遺忘了甚麼。

作者是中學教學助理,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物理)。鋼琴義教組織「We Wah 音樂家」幹事及街頭表演者。

(原文載於評台網站。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學校休整日】星期日現場﹕休整日(文﹕李凱琳(中四生))

其他文章:一生承教(文:冠玉)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教育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