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香港經濟大幅滑落究竟是什麼原因?(文:屠海鳴) (09:39)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讓人們再次感受到了「購物天堂」、「美食天堂」的美譽與香港漸行漸遠。雖然內地訪港遊客入境人次共有47.2萬,按年升7%,但訪港的內地旅行團則銳降至每日僅約170團,按年減少四成。假期中,旺角和尖沙嘴看似行人依舊擁攘,但「排隊買單」的盛况難覓蹤迹。旅遊業遭遇寒流,零售業一再受挫,愈來愈多餐廳關門,黃金地段的店面租金下跌,住宅負資產上升,一些中小企業不得不裁員……這不能不讓人深感憂慮。數據則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這些「內憂外患」:香港2015年的經濟增速為2.4%,今年第一季度增速為1.7%,預期第二季度增速為1.4%,跌至4年來最低。

其他文章:以鋼鐵意志換來的天文數字(文:張志剛)

香港經濟大幅滑落究竟是什麼原因?須從內因和外因兩個角度去觀察。外因是顯而易見的,全球經濟低迷,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乏力,作為全球航運、貿易和金融中心,香港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但香港經濟滑落的內因是什麼呢?也許能看清楚的人並不多。筆者認為,以下三點,不可不察。

政治爭拗 令科技創新步履維艱

作為昔日「亞洲四小龍」的香港,是久負盛名的「自由港」,與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有着密切而又深入的聯繫,按理說,香港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走向更敏感。但是,讓人遺憾的是,在信息化的浪潮中,香港不僅顯得比台灣、新加坡遲鈍,比一河之隔的深圳也遲鈍了許多。比如,IT業的發展,香港已經遠遠落後於深圳,許多創新科技公司總部設在深圳,深圳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之城」。對科技創新的遲鈍,讓香港錯失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機會。

香港為什麼這樣遲鈍呢?不是港人眼界不開闊,也不是腦子不聰明,而是政治爭拗貽誤了時機。香港特區創新及科技局的設立過程就是一個例證。在世界各國都認識到創新科技是未來推動發展的主要動力,紛紛在創新和科技上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時候,特區政府提出設立創科局的方案在立法會卻屢屢受阻,幾個黨派頻繁「拉布」,不予撥款,不予通過,耗時3年才獲成立,其間一些泛民議員阻止設立創科局的動議達1100多項,堪稱奇蹟。如今,創科局已成立,但香港在IT領域已經落後了5到10年。

立法會不計成本的「拉布」、「流會」,大大降低了決策效率,政治爭拗使科技創新步履維艱,導致香港的競爭力持續下滑,繼而導致香港經濟整體滑落,這是不可避免的現實。

排斥陸客 使零售行業日趨蕭條

科技創新能夠支撐長遠發展,零售業的發展可以帶來眼前繁榮。兩者如能相得益彰,香港的經濟可能會是另一番景象。

其他文章:【行李風波】請讓「行李門」重新聚焦(文:民航處人)

那麼,香港的零售業又如何呢?自2014年下半年起,香港的零售業出現拐點。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2014年全年零售總額同比下跌0.2%,是11年來首次下跌。此後,零售業一路下滑,今年前兩個月,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的零售額同比跌24.2%,電器及攝影器材跌26.7%,汽車及汽車零件跌21.2%,藥類、化妝品、服裝等均未能倖免。

有人說,零售業對本地生產總值的直接貢獻不足5%,佔比低、增值低,不足以影響香港的整體經濟狀况,但須看到,零售業是香港經濟中的重要一環,與酒店、餐飲、運輸等行業環環相扣,與地產業息息相關,零售業持續下跌,必然使店舖租金下滑,價值縮水。且零售業可為港人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大約每10個勞動人口中,就有1人從事零售業。

過去10多年來,內地赴港遊客是香港零售業的主要消費者,從2014年非法「佔中」開始,「暴力趕客」事件接連發生,「鳩嗚團」四處騷擾,內地遊客來港感到不安全、受歧視,再加上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走低、同時港幣隨美元堅挺等外部因素,內地遊客紛紛轉向日本旅遊購物。日本也趁勢提升旅遊服務水平。比如,日本商家開設漢語培訓班,掛出寫有中文的裝飾和中國節日標語,推出針對中國遊客的微信支付、銀聯刷卡優惠等。如今,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客源市場。去年1至10月,訪日中國內地遊客人數同比增長112.9%,而去年1至9月香港接待內地遊客人同比增長0.3%(前5年平均增長值20%)。

暴力趕客,趕走的是「真金白銀」,受損的是香港的經濟和民生。如果未來內地遊客赴港繼續减少,零售額出現兩位數的下跌,不排除會出現「裁員潮」。

反中拒融 讓發展機遇正在流失

就在香港今年第一季度增速跌至1.7%的同時,中國內地今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速為6.7%,是香港的近4倍。

「背靠大樹好乘涼」。香港的經濟總量僅為內地的3%,面對如此大的經濟體,香港是很容易從中找到機遇的。比如,「一帶一路」就是一個很大的機遇,再加上電子商貿和跨境通,這是香港的優勢。香港是中國內地的項目、資本、技術「走出去」的最合適的「超級聯絡人」。首先,在語言方面,香港人與外國人、外國企業容易溝通。其次,香港的現代服務業人才衆多,熟悉國際貿易規則和法律體系,而且已經跟外國人、外國公司很早就建立了關係。在「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過程中可以提供「一條龍」服務,把握住了這個機遇,很快就能構建一個產業鏈,成為推動香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

然而,香港的某些政界人士仍然熱中於把經濟問題政治化,反對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反對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拒絕國家提供的發展機遇,主張「中港隔離」,宣揚所謂「抵制赤化」。這種缺乏理性的做法,現在已經導致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上反應遲緩,眼前的經濟發展機遇正在流失。

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從來都與當地的「政治生態」密切相關。從香港內部看,日趨惡劣的「政治生態」,已經嚴重制約了香港經濟發展。我們如果今天對這一現象視而不見,明天還會吃更多苦頭。

作者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原文載於2016年5月5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美國太多民主 香港呢?(文:阮紀宏)

其他文章:【太陽能】能源達人徐星全﹕太陽能救地球 香港點解唔做?(文﹕陳嘉文)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