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德輔道中行人專用區」邁出第一步:擴闊條路! (文:健康空氣行動) (19:38)

行人道是城市空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街道要有生氣,先要有足夠的空間,行人才能有舒適有趣的步行體驗,繼而減少依賴交通工具,改善鬧市的空氣污染。以「汽車擠塞、空氣污濁、不適宜步行」聞名的德輔道中,即將適度擴闊步行空間,對潔淨無車的全面「行人專用區化」目標邁向重要一步。

其他文章:【能源政策】視角要全球化,行動要地區化!(文:朴元淳)

德輔道中聯盟至去年九月成立,倡議由摩利臣街至畢打街一段的德輔道中改劃為行人專用區,冀令這條具標誌性的中環核心街道,由以汽車主導的設計佈局回歸至以人為本的共享都市空間。

經過聯盟數月的爭取、並委託專業運輸顧問進行了交通改道研究,運輸署近月終於作出正面回覆,並落實將研究及推動「優化德輔道中(介乎利源東街至摩利臣街)的行人過路設施」,於二月諮詢中西區區議會屬下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交運會)的意見。

有關改善措施包括:擴闊現有行人過路處、擴闊行人過路處的行人路、更改現有行人過路處為燈控行人過路處、在德輔道中利源東街對出增設行人過路設施、調節現有交通燈的時間設定以增加行人過路處的綠燈時間,及優化交通標誌的安排以騰出更多空間供行人使用。

根據區議會文件顯示,運輸署將分兩階段展開實地勘測,預計於2016/17年展開涉及五個路口(見圖)的工程,而餘下四個路口會於第一階段完成後展開。

對於這個利於行人安全及步行之舉,交運會上幾乎無不贊成整體建議。

運輸署續稱,擴闊行人路方案主要是指擴闊行人過路處的闊度,運輸署會研究將現時約兩至三米闊的行人過路處擴闊到五至六米,從而令每次綠燈時能夠讓更多行人橫過馬路。由三米擴展至六米的闊度,亦等於一條行車線的距離,證明馬路的空間,並非一定是汽車獨有的專利。

其他文章:大嶼山古蹟處處 翻天覆地發展,值得?(文﹕李佩雯)

這六米闊度代表著什麼?

根據早前聯盟為德輔道中做的道路空間分佈圖顯示,行人道由3.1米擴闊至6米的話,意味行車道同時要由16.7米縮窄至10.9米,行人道與行車道的比例會變為12:10.9 (52.4% vs 47.6% )。雖然現階段的擴闊措施只限於過路處實行,但此舉足以證明運輸署有信心擴闊行人道並不會影響交通流量。未來有關措施延伸至整條行人道並非不可為,終能推動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在中環鬧市便利行人行走。

當然,爭取更大的步行空間,換取更健康的城市空氣,絕不能止於這一步。下一步,應由行人過路處擴展至行人道其他範圍,讓更多人享受與習慣在中環步行的運輸模式,減少路面的汽車量,逐步實現行人專用區的可能性。

路,是需要人步行出來。德輔道中聯盟將繼續與運輸署跟進有關方案的進展,並即將與有志參與的公眾人士組成「德輔道中關注組」,透過不同背景的居民的專長與興趣、以創意方式舉辦不同倡議活動,實行由下而上的行人專用區改劃方案。

密切留意德輔道中聯盟的最新進展,也期望有更多同行者,一同為德輔道中帶來更清新宜人的空間改變。

(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跟着矛盾「去綠化」?從英國綠地爭論看香港土地規劃(文:趙靜怡、林芷筠)

其他文章:【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閱讀就是告別無知,求個明白(文:李薇婷)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