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新加坡的一段妥協歷史(文:周浩鼎) (09:26)

人們有時喜歡批評新加坡政府強硬專制,有些人更刻意地將新加坡比喻為「獨裁國家」;然而如果我們深入地探究她從立國以來的一些歷史,我們可能會對上述批評結論產生質疑。

其他文章:無知不是港獨的理由(文:梁美芬)

1984年,新加坡進行國會大選。這次選舉,儘管執政人民行動黨依然贏得大多數議席,然而他們的得票率大幅跌至60%多,是1963年大選歷來最差的得票率,這結果對人民行動黨響起警號。時任總理李光耀馬上指示團隊深入探究背後原因,並由李顯龍(今天新加坡總理)主力撰寫一份報告(post-mortem report)。這份報告認真地指出了過去政府的不足之處,包括堅持接二連三推出不受市民歡迎的政策,人民感覺到政府高高在上,已經再沒有謙卑的感覺,而且單單是邏輯正確已經不能夠推銷到政策,人民更期待的是情感上的滿足從而接納政府政策。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段,就是報告中明確指出人民行動黨的目標是要維持穩定大多數的支持,而不是把所有反對派消除("The party's objective was to maintain a large and stable majority for PAP rather than to eliminate the opposition altogether.")。

報告發表後,新加坡政府,包括李光耀本人,非常接納報告批評,並迅速作了令人驚訝的回應:新加坡政府馬上透過修例開設了最少3個、不多於6個新國會非選區議席(non-constituency member of parliament)。這些議席不用選舉,由政府委任,目的是要委任反對派人士進佔議席,原因是新加坡政府認為這是對選民從今次選舉反映的民意的尊重及回應。今天看來,有人或許認為這舉措沒有什麼大不了,然而細心一想,就知道並非如此簡單。新加坡執政團隊從這次增設議席予反對派展現了胸襟,更重要的,是他敢於放手冒險。難道他們沒想過反對派會得一想二?這會否開了個壞先例?反對派是否因此有了更堅實平台吸納更多支持者?這些人民行動黨也全部考慮過。然而他們也決定放手一博,回應訴求,這裏面正是執政者的胸襟及膽識。

由於種種制度上的不同,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能非常迅速回應人民訴求,政策制訂可以因為市民不滿而作較徹底改變;由於回應迅速,有助於繼續維持人民對執政者支持。

群眾主觀感覺的重要

在處理管治問題上,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新加坡執政團隊清楚地明白群眾主觀感覺的重要性。無論你道理有多正確,如果未能贏取群眾情感上的認同,恐怕道理再好、邏輯再正確也會弄巧反拙。

香港,從年多前的政改爭拗開始,儘管中央政府三番四次將支持政改的道理反複重申及論述,然而現實告訴我們不幸地有相當多泛民主派支持者認定必要反對政改,群眾已經形成了中央政府漠視港人聲音的觀感,情感上難以贏取他們支持。最後無論通過政改有幾多好處、無論北京有多大誠意,他們也只會拒諸門外。

要改變群眾對中央政府的觀感,更直截了當的是要改變人們認為中央政府漠視港人意見的印象觀感(儘管我認為中央政府對處理香港問題依然有充分誠意,亦希望充分照顧香港利益)。在未來的日子裏,若再次啟動政改,中央政府或許應考慮對泛民主派的政改訴求給予更大程度的妥協,這樣在群眾情感上或會造成正面的影響,長遠有利香港一國兩制運作和發展。

群衆主觀情感印象可能與真正的事實相去甚遠;殘酷的是,哪怕是徹底錯誤的主觀觀感也會演變成政治現實。接受道理上錯誤的政治現實而作出恰當的妥協往往可能是正確的回應方法,甚至化危為機。相反,堅持原來正確的道理而全盤否定政治現實否定妥恊,卻可能會帶來更壞的後果。或許這正是「政治」這門藝術弔詭之處。

其他文章:【傳奇退役】向Kobe致敬:英雄冒起淡出 唯獨傳奇卻永存人心(文:陸子瀧)

其他文章:【教育新知】被數據淹死(文:趙志成)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主席、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原文載於2016年4月15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相關字詞﹕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