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2016年中學文憑試通識科試題速評 (文:教育工作關注組) (20:02)

(編按:原文分成卷一及卷二兩篇文章評論,現整理成一篇方便讀者閱讀。)

卷一︰題目比去年有深度,能啓發日後教學

題1和3是普遍學生能夠應付的題目,題2則是決勝題,當中涉及大量數據圖表上的應用,亦需要對概念(民主、競爭力、代表性)、制度(立法會、行政長官組成方法)具有基礎認識。題型沒太大改變,但角度有突破,能挑戰學生的既定框架,也許亦能推動老師在課堂用更多角度去處理一些耳熟能詳的議題(見題二)。

其他報道:【短片:文憑試】梁美芬拍片鬧爆通識卷 網友睇唔明

其他文章:沒有開放數據哪有智慧城市(文:吳伯風、楊夏至)

題一︰

喜見今年「本土」議題是香港農業。資料A先交代香港耕地面積和本地蔬菜產量都下降,並在題(b)引導學生反思為何香港農業發展面對這樣的困難︰農民棄置農地,把土地售予發展商,或從事工資較佳工作等等都在資料提供。同學其實只需要概念化即可。不過,隱藏的因素可能是外地(內地?)蔬菜的競爭或依賴。

題(c)「城市農耕」可說已是流行生活雜誌常見的議題,搭配通識關鍵字「生活素質」,不外乎政經社文環等角度。但學生不能自我表達太多,因為題目只要求學生解釋資料如何支持聲稱。可以說,有知識的學生也不會有太大優勢。

題二︰

最精彩的題目是這題「政治題」。政治題上年沒出,打破了通識等於政治的不當聯想。即使通識不等於政治,但政治又怎能和通識無關?資料全沒有文章,以數據為主。「民主指數」一詞學生可能會較陌生。試題(b) 並置民主和全球競爭力,並邀請學生思考當中有沒有關係。這題目甚有啓發性,要學生考慮政治制度和經濟表現的關係。這比起只叫學生分不同角度討論更有挑戰性。

題(c) 問「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和立法會組成更具代表性,會提升香港的全球競爭力。」這也問得很妙。要學生跳出學生的既定「公義」、「公平」的框架,用「競爭力」(經濟語言)-和全球角度去看香港政治制度的改革。相信,學生能在答題中也得到智性啓發。但,這可能並不是學生平日會想的。不過,滿口「經濟」語言的建制派議員也許都要回答這個問題。

題三:

問及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HIV)作為全球問題,在整份卷中是較易的,即全球化及公共衛生、跨國防疫等問題,相信大多數考生都有準備。 題(a)問及HIV感染模式,較重要是掌握「模式」二字,如資料可見的包括應歸納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注意知識水平和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等資料,即可發現,GDP及識字率較高的地區,感染HIV人數較少;整體而言,15歲以下人口感染率也較低。

題(b)的重點是扣緊「全球問題」,即除了資料C提示的非洲外,也需關注資料A的西歐與中歐,以及資料B提及的已發展國家投資等資料。分數定為7分,似乎也是留空間給考生扣題及保留評改的彈性。答題方面,如可借西歐和中歐的例子論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藥物昂貴等,但因著政治、經濟或社會因素如貪污、貧窮、國際債務等,使發展中國家難以處理。便可輕鬆解決。

其他文章:《樹大招風》:香港的憂鬱 (文:楊阿倫)

卷二︰四平八穩,一般考生應能應付

題一︰大路的恆常議題

卷二第一題絕對屬於大多數學校均會教授的「恆常議題」,在一孩政策的背景下,去年內地實施的二孩政策,無疑是教學時必定涉及的重點議題。題(a)的「持分者衝突」題型,是常見的考題模式,一般考生相信對此有充分掌握;但若要取得較高分數,則要把握「價值」之間的衝突,多以例證討論政策背後的價值觀爭議(如:以經濟發展為上、國家對城鄉發展的不同重視程度、生育權和公民自由、性別平權爭議、傳統家庭觀念受衝擊等),而非只論及政策的現實影響。

題(b)是「多大程度」的論證題型,同樣是通識科的基本答題訓練模式,重心是二孩政策能否促進長遠發展,其中牽涉一定程度的比較,考生需適當地將二孩政策的可能影響,和過去一孩政策的影響作討論,在這基礎下,才能再進一步論證政策調整對將來中國發展的利弊及有效程度。在此題的後半部份,考生亦應展示「評估政策成效」的答題框架,並扣緊國家長遠發展可能面對的挑戰(如:人口老化、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需要、城鎮化的推展、社會保障制度所需的資源等)。總括而言,此題可謂相當「大路」,相信是能力中下的考生選答的首選。

題二︰熱門的「發展與保育」

屬於「發展與保育」的恆常議題,是通識科另一熱門課題。題(a)要求考生解釋引致本地傳統行業衰落的因素,題目問得直接簡單。考生若有留意新聞,不乏傳統商戶不敵貴租、或小店手藝因青黃不接而結束營業的消息,再參考試題資料,應輕易得出答題方向。同學重點要處理的,更是考評局經常強調的將「原因」概念化成「因素」,再附以本地民情解說。例如將「租金昂貴」概念化成「經營成本增加」,配合本地社會因經濟轉型的客觀現實,解釋傳統小店如何不敵大企業的競爭。此外,年青一代不願從事相關行業,使其傳承困難,加上政府未有具體保育措施,也可是作答方向。當然,此題亦期望同學除了以本地角度探討,更能延伸至全球層面。所以若考生能同時分析到本地傳統行業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下,無力抵禦跨國企業的競爭威脅,更能展現其多角度的思考。

題(b)要求考生論證「政府應否推行措施以支持本地傳統行業的生存」。作答時首要論證若支持本地傳統行業傳承發展,有何重要價值。解說若要具體仔細,必要附以大量例子,否則答題只會流於空泛。分析角度可以是傳統行業有助社會建立多元文化,例如粵劇、南音豐富本地音樂表演文化,太極/詠春亦讓我們了解更多不同的社會實踐。另外,因不少傳統行業其實反映一地歷史文化發展,藉著保留傳統行業有凝聚社會、建立身份認同的作用,例如太平清醮、舞火龍等作為社區的宗教活動,對於維繫社群便有正面作用。同學亦必要提出相反觀點,以展示全面思維。如果認為不應支持,則可從經濟角度切入,討論在經濟全球化下,政府扶持傳統行業所投入的資源,未必能帶來經濟效益。

題目三︰能否察覺冰桶活動中的組織面向?——公民意識高低之分

題(a)問「在全球化的世界,人們在全球慈善活動的參與程度會如何得以提高。」分高下的當然是考生能否借題發揮,豐富地帶出全球化的不同面向,考生如何從題目中的冰桶活動例子理解慈善活動中的參與程度,似乎就是分高下的分水嶺。 

很多考生都可能有在冰桶活動中捐款、拍片分享、讚好。都親身經歷到現時技術的進步、金融系統的設計,如何便利了更多人幫忙宣傳籌款、更多人捐款的參與。但這能夠帶出來的「全球化世界」的形象,也只是技術進步了,令資金、意念都更容易傳遞而已,很是片面。為什麼其他的殘障人士,都沒有如冰桶挑戰的ALS得到這麼多的關注呢?學生如果能察覺這一點,便是跳出了當時自己只是隨潮流起哄、低度參與帶來的框框,意識到也可以作為組織者參與這些慈善活動,在全球化的資訊金融便利底下,作為公民,只要有一個意念,利用冰桶挑戰這樣既有趣味,又能增加人們對ASL的同理想像的方法推廣慈善活動,可以帶來很大的效果,全球化令更多人得以設計全球性的慈善活動,而不需倚靠國家推動。想通這點,題目亦能推廣到其他全球慈善活動組織者──跨國NGOs如何令人們更容易到其他國家當義工,帶出政治全球化的面向。 

在我看來,這題分的也是公民意識的高低,更是分了究竟考生在參與冰桶活動時只是隨波逐流地拍片捐款、消費活動的消費者,抑或是具反思能力的全球公民。 評估成效也只是因素之間的互相比較。

題(b)評估......成效的字眼在文憑試中是首次出現,但其實只要考生能夠辨識不同程度的社會政治參與,應該不難思考到社交媒體有效提昇香港年青人社會政治參與,以及社交媒體無效提昇,甚至阻礙的例子以及原因,從而兩方面作陳述。例如從社交媒體能「增加年青人接觸時事資訊的機會」,從而能夠讓他們具有更知識對時事作出評論。但近年本土派在社交媒體上呼籲年青人作暴力抗爭這類型的參與,響應的人數不多,考生再以效能感等概念作說明,在內容上,應該並非太難的題目。

(原文載於評台網站。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其他文章:香港電台與公共廣播的財源(文:黃世澤)

領展拆售停車場勢釀社區新炸彈(文:區諾軒)

【美帝完敗】麥當勞叔叔像,遭3名城管強行拆卸抬走,原有位置只剩下一雙「破鞋」。報道: http://bit.ly/1VQaiQu【短片】疑被困清遠三水水域半月 白海豚死亡http://bit.ly/1VQatv3【台民遣送中國】肯尼...

明報即時新聞貼上了 2016年4月12日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文憑試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