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本土意識】我們需要樸素和真實的本土意識(文:屠海鳴) (09:11)

一段時間以來,本港一些人士頻頻以「本土意識」說事。以「水客」與本港市民的摩擦為由、以內地個別遊客的不文明行為為由、以香港與中央政府的互動為由、以港府施政政策惠及本港普羅大衆不多為由,或小題大做,或借題發揮,或捕風捉影,呼喚「本土意識覺醒」,鼓吹「保護本土利益」,渲染提倡「本土主義」。一些極端分離組織或激進人物,更將「本土意識」引向了「反中拒共」的方向,引向了「中港隔離」的境地,引向了「逢中必反」的深淵。現在,隨着極端分離勢力露出真實容顏,人們漸漸看清了一個事實:「本土意識」早就被極端分離勢力綁架,「港獨」借「本土」之「殼」,拚命兜售自己的理念、推銷自己的企圖、拉攏自己的隊伍,從而已經把「本土意識」虛擬化、污名化、對抗化了。

其他文章:【教育制度】休學優學:It Takes More Than a Village(文:何美儀、趙永佳)

其他文章:三跑填海:官員怠惰失職(文:林超英)

那麼,什麽是香港的「本土意識」?筆者認為,現在是正本清源的時候了。我們需要客觀理性地分析國情、港情和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之情,洞察港人內心,傾聽港人訴求,把握港人意願,釐清什麼是樸素和真實的本土意識,決不能讓極端分離勢力對「本土意識」任意定義、解讀和歪曲。

本土意識最大訴求是民生 非民主

這些年來,一些香港市民確實有怨氣、不滿或失望,但焦點是民生問題,並非民主問題。比如,貧富差距拉大、房價畸高、年輕人就業創業困難、草根階層向上流動機會減少、普通市民生活空間受到擠壓等等。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是複雜的:有的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香港經濟增長乏力造成的,有的是回歸後「港人治港」處於探索階段經驗不足造成的,有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方相互掣肘導致效率低下造成的,有的是內地與香港溝通不充分、政策對接不到位造成的。比如,開放內地居民「自由行」,本是「非典」之後的惠港之策,沒想到赴港遊客持續「爆棚」,在給本港旅遊、零售、酒店、餐飲業帶來紅利的同時,卻讓一些市民感到生活空間受到擠壓。這是未曾預料到的負面效果,可這一負面效果完全可以通過溝通、分析,來予以調整或完善,卻給極端分離勢力利用、歪曲和擴大。

「一國兩制」屬於新生事物,世界經濟又處於深度調整之中,香港與內地的不少交流政策還在摸索階段,香港遭遇「轉型的煩惱」實屬正常。由此出現的問題,完全能夠以建設性思維,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通過合理合法的管道一步步化解。但香港卻有一些人不願意這樣做;他們把民生問題擴大化、政治化、複雜化,給「民衆怨氣」植入「政治理念」,有意激化矛盾,把事情引向極端,一步步把民衆引向與特區政府、中央政府甚至整個內地對抗的境地,完全扭曲了「本土意識」。

回歸前港人無民主權利可言,民衆沒有什麼很大的怨氣;回歸之後港人的民主權利大多了,民衆的怨氣反而大了。由此可見,本土意識的最大訴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絕非民主自由。

本土意識海納百川 不排斥中華文化

「香港城邦」、「光復上水」、「光復旺角」、「驅蝗行動」、「中國人滾回中國去」、不要興建高鐵、抵制「一地兩檢」、抗拒港深融合、反對發展新界東北等等,這一切,傳遞的信號是香港的「本土意識」具有很強的排他性,狹隘到不可理喻的地步。難道這是真的嗎?非也!這是對本土意識的誤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香港能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全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靠的是什麼?因素固然很多,但不能否認香港本土意識的包容性是重要因素。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百餘年來,五族雜處,多元文化共生,港人賴以自豪的「獅子山精神」正是從中西文化中同時汲取了營養和精華,既承傳了中華文化勤勉、務實的基因,又接納了西方文化中的契約精神、團隊精神。正是因為勤勉、務實,才造就了港人腳踏實地、不尚空談的品質,使香港成為商業氛圍濃厚的城市;正是因為有西方文化中的契約精神、團隊精神,才使航運、貿易、金融等產業能在香港發展壯大,建成三大中心。

許多人習慣於從經濟的角度解讀「香江傳奇」,這固然有其道理,但絕不能忽視文化的力量。「獅子山精神」所體現的包容特性,是創造「香江傳奇」的重要動力源。事實告訴我們,本土意識並不排他,而是善於包容。

本土意識與國家意識民族意識的關係

現在,一提到「本土意識」,給人的印象是它與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水火不容。這又是一種誤讀。

香港是港人的共同家園,凝聚着全體港人幾代人的心血,寄託着港人的夢想,鑄就了港人的價值觀。愛香港、愛家園,期望香港的每天都美好,這是人之常情;基於這些因素的「本土意識」不僅能夠理解,而且值得尊重——這是「小我」。與此同時,儘管香港被英國人殖民統治了百餘年,但並不能改變「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事實;儘管某些人拋出所謂「真.香港人」、「香港民族」等概念,但並不能改變95%的港人是中國的漢民族這一事實。絕大多數港人明白這一道理,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在心中有着很高的位置——這是「大我」。「小我」和「大我」是一個整體,沒有你我之分,並非水火不容,更無勢不兩立。

許許多多人來自中國內地的五湖四海,他們懷有濃郁的鄉戀、鄉愁、鄉情,這非常正常。聚焦這些戀、愁、情,就會發現,本土意識並非香港獨有。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成分多樣、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國家,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性,民衆也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和不同訴求,但都能處理好個性與共性、區域與大局、本土與國家的關係。香港與內地在經濟、民生、民主方面的分歧也許更大,但在大是大非上是有共識的,只要遵循憲法和《基本法》,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有商有量,以和為貴,以「辦事」而不是「壞事」為出發點,就不愁找不到「最大公約數」。

把本土意識與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擺在對立的位置,這是極端分離勢力的精心設計、用意和企圖。為了香港的穩定、發展和未來,我們需要樸素和真實的本土意識。

其他文章:【巴拿馬文件】冰島無天理﹕咁都要落台?(文﹕Melody Chan

其他文章:以為自己是蔣介石(文:馬家輝)

作者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原文載於2016年4月11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加租失敗】深水埗平民超市家興食品批發市場提出自願加租四成,至月租約6萬元,但仍不獲領展續租,六月便會結業……報道:http://bit.ly/1RNqzEx【同場4小店明年約滿 憂步家興後塵】...

明報即時新聞貼上了 2016年4月10日

相關字詞﹕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