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智慧城市】沒有開放數據 哪有智慧城市(文:吳伯風、楊夏至) (10:18)

近兩年《施政報告》提到「智慧/聰明城市」的概念,更以九龍東為試點,亦會研究應用到未來的大嶼山發展。「智慧城市」這個名詞聽起來十分未來,但並不是超現實的未來幻想。身處在數據時代,我們愈來愈依賴以數據作為真相的代理,但偏偏政府掌握着絕大多數的數據,很多未曾向市民公開過。

其他文章:領展拆售停車場勢釀社區新炸彈(文:區諾軒)

其他文章:【香港電影】拍給香港人的港產片(文:日光) 

成就一個「智慧城市」,香港政府不止是要着眼產業升級轉型、提升人工智能和雲端數據等硬件配套,或培訓數碼技術人才;更要建立「智慧政府」,讓更多資訊開放到市民手裏,能更有效參與社會事務,有利於加強官民之間較為平衡的溝通關係,能夠在較為公平的平台上共同商討政策與措施。當商界想盡辦法利用數據尋找商機或提升生產力、賺取更多回報之際,我們更需要思考如何利用資訊數據建設更民主、有效的「智慧政府」,可以如何官民合作,又如何引入民間力量激活數據開發的可能,亦是政府的責任。

比下去的數據

香港向來是個篤信數字和追求排名的社會,差不多每天都可以在各媒體中看到經濟評級、富豪排行榜、大學排名、行業薪酬等。早前香港首次打入「全球智能城市」的世界前列,政府自以為已打下了對推動「智慧城市」的強心針。自從上年兩會「十三五規劃」中央定調要「推進大數據和物聯網發展,建設智慧城市」,香港創科局亦終於上馬,而特首、財爺先前更在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中提出有關發展「智慧城市」的藍圖,近年政府內部亦已開始着手研究「智慧城市」(如「九龍東智慧城市可行性研究」)於香港之實踐。

開放資料是「智慧城市」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英國開放知識基金會(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早前公布了2015年開放數據評估結果,香港和中國大陸分別位列第37和第93,而台灣在122個被調查的國家和地區中則排名第1。台北柯文哲市長主張「開放政府、全民參與」,並積極開放許多與民眾生活相關的內容,如台北市不動產資訊、所有市有土地清冊、即時資訊(如災情)、「安心地圖」(犯罪點)等資料。數據的開放,不僅提升施政的透明度,也幫助政府轉型,公私協力提供服務給市民。目前台灣共提供16,155個資料集,亦不斷在更新,亦會諮詢市民期望和需要公開什麼有用的數據。香港政府則少提及自己在開放數據的落後,只自誇有世界最好的數碼基建和Wi-Fi密度。

「數碼21」成無用之器

面對數據開放度的落後,政府的策略方針還旨在提升業界現有水平以轉型成為優勢產業,而非如何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他們以提出多年的「數碼21」作為框架,內裏的「智慧香港、智優生活」目標只提到如何開放公共資料於整合的平台上。雖然財爺於《2014至15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更新了「數碼21」的策略,更在預算案中宣布政府各部門會由2015年開始以數碼格式發放免費開放的網上政府資料,並稱會繼續增加以數碼格式向公眾發放「可公開」數據資料。

可是,配合上述策略的「資料一線通」(data.gov.hk)卻是個只有軀殼而流於表面的網站,更談不上「網絡2.0」,不少文章已批評了現時「資料一線通」的「可公開」數據的意義與可用性。自2011年運作至今,它只涵蓋45個政府部門(約佔總數20%),以及4個私營/公營機構的公共資料數據。發放的資料只是些「聊勝於無」的資料,例如港鐵的車站和車務資料、哪裏有公廁、自修室的地點及地址等。當中如人口統計、公共交通、天氣等資料亦與本身負責的部門資訊重疊。政府似乎未考慮到各部門所「奉獻」的資訊的性質及其可用性。

沒有記憶的腦袋

資料可用性極其重要,它關乎使用者能否有效地去運用資訊,從而作出有意義的分析與連結,以便民間和商界更容易使用相關數據資料作不同的研究分析和開發新產品或服務之用。這除了能夠改善生活質素並帶來更大商機外,更能讓市民監察和參與政府運作。

一個沒有開放資料的「智慧城市」,就猶如一個沒有記憶的腦袋。政府必須加快步伐開放更多數碼資料,與民間商討應該公開什麼數據,香港又需要一個怎樣的「智慧城市」。

作者吳伯風、楊夏至是本土研究社成員

其他文章:我的環保札記(文:殷琦)

其他文章:【特事特辦】普天之下莫非梁土(文:珊揚)

(原文載於2016年4月9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父親的嘮叨?】報道:http://bit.ly/22j4UFF【報道指機場保安公司將檢視現有程序】http://bit.ly/23jfulM【梁振英開腔解畫 字眼與女兒聲明有異】http://bit.ly/1N05MNy【泛民批...

明報即時新聞貼上了 2016年4月8日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