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本土」應保護 「港獨」何足懼(文:黃均瑜) (10:14)

立法會新界東補選一役,本土派敗北,但卻奪得15%選票,恍如平地一聲雷,令人矚目。事後本土派更揚言要與泛民和建制三分天下,氣焰一時無兩。

如果「本土主義」的定義,是維護一地的風俗文化、生活習慣及核心價值,這就不是什麼新思維,全世界古已有之。相對於全國各地,歷史造就了香港特多的本土特色,例如中英文同是法定語言、使用繁體字、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實行普通法等。「一國兩制」的設計,正正就是為了保護香港的獨特性,並透過《基本法》予以體現,讓香港本土的特色得到保障。

其他文章:【港獨爭拗】講「獨」無罪 (文:曾偉強)

其他文章:【教育子女】家教樂:冷靜區(文:馮世權 @進步教師同盟)

本土和分離的區別清楚不過

特首梁振英在去年年底於北京向國家主席習近平述職時,習主席強調中央會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的方針,確保「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可見保障香港本土的特色及其獨特性「不走樣、不變形」,是國家堅定不移的政策。

基本法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明言:「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本土主義只要不牴觸基本法的總則,也應受到基本法保障;相反,如果衝擊「一國」,就是走上分離主義的路線,走向「港獨」。這兩者的區別,是清楚不過的。

不少論者都指出,「港獨」只是一個偽命題,因「港獨」的不可能性,是不證自明的。「港獨」之所以弄得滿城風雨,其實只不過是因為一班少不更事的大學生在胡言亂語、嘩眾取寵,本來毋須理會;但有人擔心若不嚴肅糾正,任由歪理散播,最終便會如病毒般蔓延開去,荼毒下一代。當然,正如我上一篇文章(〈分離主義是怎樣煉成的?〉,刊於3月4日《明報》)所分析,「港獨」有着一定的社會基礎,因為這裏有一定數量非中國籍的永久居民。

然而,對於絕對大多數的香港市民而言,無論是文化上或血緣關係上都是中國人,有着割不斷的中國關係以及內地聯繫。虛無縹渺、無可能實現的「城邦論」,抑或是「港獨論」,又怎可能及得上現實生活中的「一國兩制」來得具體,也不會及得上眼前一個活生生、正在進步的中國來得實在。事實上,國家正在不斷地進步,估計10年左右便可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政治上亦不斷改進,相信經過「十三五規劃」,將來無論在國際影響力、國民生活、社會風氣等方面,都會有很大變化。一個富強、美麗的中國將會呈現在世人面前。

撥亂反正 關鍵是講好中國故事

與其為一個虛無縹渺的論述而憂心,倒不如着眼於國家實質的發展和進步。要撥亂反正,關鍵是要將中國的故事講好。有一段時期,國家的正面信息都是以數字來表示的,例如經濟增長、外匯儲備、高鐵里數等等。雖然數字是客觀的,最能說明問題,但可惜年輕的一代都是聽故事長大的,數字聽不入耳,入耳也沒有感覺。國家近年在航天科技、軍事技術、醫療、材料科學等等領域急起直追,其中傾注了多少人的心血,都是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去年拿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就是典型。而去年9月成功發射長征六號,創下「一箭20星」的歷史創舉,香港理工大學亦有參與其中,可見國家振興港人亦可以分享到前所未有的光榮。反之,若沒有「一國」作為後盾,單靠香港本身則難以創設這樣的發揮條件和優勢。筆者相信,隨着國家的日益發展和進步,如能把中國的故事講好,把「港獨」的不可能論,轉向「港獨」不應該論,那「港獨」又何足懼呢!

其他文章:【港獨爭拗】誰將香港人推向「港獨」?(文:何德漢)

其他文章:《十年》獲獎為香港未來投下了一道陰影(文:屠海鳴)

作者是資深教育工作者

(原文載於2016年4月5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評審意見】《十年》獲獎,爭議未息,金像奬評審有何看法?報道: http://bit.ly/1qkFkES【指《十年》精神可嘉 岑建勳:但最佳電影唔係咁解 稱評選非政治化但可能情緒化】 http://bit.ly/1qkqkXu【稱...

明報即時新聞貼上了 2016年4月4日

相關字詞﹕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