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教學方法】保育好奇心(文:德叔) (10:36)

孩子有好奇心,就會探索。太好奇,就會勇敢地探索。於是什麼都摸摸,都嘗嘗,甚至因此打翻了碗碟瓶罐,跌斷了骨頭。好奇心一起,什麼都問:為什麼天是藍的、葉是綠的?木頭為何會浮?鐵為什麼會沉?而鋼鐵造的航母卻又不沉?落日為什麼這樣紅?白雲因何變黑變灰了?

其他文章:【港大風波】疑神疑鬼焦慮症候群(文:陳文敏) 

課堂上,學生習慣了靜坐聽教師依課本章節次序講,學生感興趣的相關事物和引發的疑難卻受到教師冷落漠視,甚或因為打斷或干擾了教學進度而遭教師斥責埋怨。日久便養成老師餵什麼便吃什麼,不再發問了。

帶學生到校外學習,因環境陌生新鮮,疑問理應更多,發問應該更熱烈。然而卻只見學生拿着「工作紙」,一心想着完成紙上任務。對紙外世界似乎全無興趣,對導賞員的現場實地指示視若無睹,對專家的講解說明聽若罔聞。

教師在現場要因時制宜,協助發問,活躍求知氣氛。甚至要代學生發問一些問題,向學生示範:教師也好奇,想知道答案。不明便要問。所問不論深淺高低,天馬行空也可。例如:海象身形肥大,重達一千多公斤,每天吃魚約六十公斤,那牠會像人一樣患上心血管或膽固醇過高等疾病嗎?牠會消化魚骨嗎?企鵝整天甚至一生都站着,其腳板底可有什麼特殊結構或病痛嗎?大熊貓和海豚會有月經嗎?如有,周期如何?又如何處理?海洋公園水缸裡各種糞便如何清理?

這些問題。可能學生一時想不起而不問,也有怕難為情而不敢問。由教師代問,是解放學生思想和避忌,保育好奇心。

其他文章:【應試教育】數學挑戰題的意義(文:趙志成)

其他文章:TVB實習無望(文:陳惜姿)

(原文載於2016年3月25日《明報》副刊。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來去匆匆】這架載有李波的中港車牌的七人車已駛到皇崗。報道:http://bit.ly/25o0hhR【短片:李稱重新開步 否認有人教如何對答】bit.ly/1WMRW1i【李波返港:不再經營書店 稱短期仍須受查 籲港同業:不要再做...

明報即時新聞貼上了 2016年3月24日

相關字詞﹕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