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憑感覺 (文:吳志森) (12:12)

港英殖民地時代,英國派來的總督,是立法局當然主席。非官守的立法局議員,全部都由港督委任。除了個別基層代表,議員發言,用的都是優雅的英語,大家同聲同氣,即使有不同意見,甚至激烈爭論,都表現得有文明有教養,用的都是適合的議會語言。

無論多大爭議,主席仍可控制場面,有條不紊主持會議。贊成的請說贊成,議員齊聲贊成,反對的請說反對,反對的聲音響起。秉承英國的議事傳統,法例議案表決,大部分時間,連手都不用舉,立法局主席,只憑贊成反對的聲音多寡,就可判斷。

未經歷過殖民年代的年輕讀者,可能以為是聽緊外星故事:真有其事?單憑聽覺聲音就可準確判斷?不會引起爭議嗎?爭議不可能沒有,但記憶中極少。無論發言或表決,都有秩序地進行,議員不會在議事堂中爭着講話,憑聲音判斷贊成多還是反對多,沒有難度。更何况,大家都是委任議員,意見分歧當然有,但不會你死我活,事前已有充分溝通,表決只是行禮如儀,一般不會出現很大爭議。

到後來,「九七大限」逼近,非殖化的程序悄悄展開。立法局內增加了非官守議員的比例,部分經間接選舉產生,後來更引入功能組別。港督也抽身離開立法局,不再做當然主席,改由非官守議員擔當此重任。

有了民意基礎,議員的底氣更足,說話更大聲,爭論更激烈,但立法局主席都是香港精英,見識和能力超班,仍然鎮得住局面。憑聲音多寡判斷也逐漸過去,舉手表決成為常規。

直到今天,根據立法會會議規則,表決時,主席的確可以要求議員舉手表示贊成或反對,憑感覺判斷那邊的人數較多,然後作出裁決。但問題是,能否作出準確判斷,與會議主席的水平和能力密切相關。

舉手「通過」高鐵追加撥款那一刻,人聲鼎沸,站起來抗議的泛民,坐着等舉手的機器,都無法清楚主席在說什麼。建制議員贊成反對全程舉手的都有。事後問過,他們都是贊成撥款的,可以作準嗎?

換了能力識見公信度較佳的主席,如此混亂的表決場面,還會出現嗎?這位主席的能力有目共睹,請問,你憑什麼可以憑感覺?

(原文載於2016年3月19日《明報》副刊。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掌握最新消息,請Like「明報即時新聞」fb專頁!http://www.facebook.com/mingpaoinews

【影完食得返】芫荽?有!紫椰菜?有!甘筍都有!報道:http://bit.ly/1Rqn6gH其他港聞:【美國家醫學院長憶害羞當年 寄語華人學生應更自信積極】http://bit.ly/1TVAMk4【中環街市活化通過 須增保留攤...

明報即時新聞貼上了 2016年3月18日

相關字詞﹕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