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代際研究與學生自殺 (文:珊揚) (18:23)

本文將以cohort studies 去理解近期多宗年青人自殺案件。偶爾有人自殺,我們多會視為個別事件,但近日多個學生連續自殺,我們得承認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自殺原因難以一言半語就可以完全解釋,筆者一人之力亦難以進行大型研究,無可奈何之下只好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簡化,由筆者認為最關鍵,即學業原因入手。

從學生壓力來源了解

學生的生活大多以學業及家庭為主,特別是中學生,而大學生可能還有少許工作。學生上課時間長,一天六至八小時左右,放學要做功課還可能有補習班和準備考試,老實說與家庭成員相處的時間也不算得上多。

學生面對的只有學業及家庭,看似比大人簡單但卻不一定。如果學生的家庭對子女的成績有很高甚至過高的要求(而且是唯一要求),其實該學生的生活等同只有學業一樣,一旦學業失敗就等同生活所有東西都失敗了。一個只要求高分數的家庭等同定下學生一千一零一條路,讀書讀得好就是光明前途,差少少的就已經變成失敗之路或一條絕路。

父母對讀書的迷思

為何這一代的父母如此強調讀書呢?我認為可以從他們的成長經歷略知一二,今日的父母約為七十至八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讀中學,不少人會繼續升讀大學。在七八十年代成長的人,讀書,壓力一定比今日少,因為當年仍有少量的輕工業,他們的父母與祖父母,亦多為低學歷低技術工人,一方面讀不成書也可以做工人,另一方面亦因為自己學歷低也可以養到家,自然不會催谷子女(即現今的父母)讀書。

除了家庭外,外在大環境影響亦存在,例如香港八九十年代的經濟轉型突然淘汰了大量低技術工人,而且移民潮後大量留港的高學歷人士取得不錯的發展,學歷的重要性在十幾年間突然升到一個十分高的位置,昔日低技術工人白手興家創業置的故事已成為絕唱,靠學歷進入社會上層才是常態。這些都增加了他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因為他們視教育為確保自己子女向上流動或不向下流動的手段。

學生與家長的矛盾

學生的本質當然是以學業為主,但不是只有學業。即使學生上興趣班,大多只是為入名校,而不是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群、美(我相信很多人都忘記了這個口號吧)。不過我們亦不應該怪責家長,因為他們的行為亦是受社會大環境及個人經驗所影響。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我相信沒有父母想子女走上絕路,一切也是社會使然。

學生及父母都被時代綁住了,因為父母見證了學歷的重要性,父母想子女好所以催谷子女讀書,但子女不一定擅於讀書,結果父母子女被迫處於矛盾之中,兩者都被時代緊緊綁住了。學生亦被香港經濟結構綁住了,因為學生想在香港生存仿佛只有讀書一條路,上一代人白手興家的故事亦變成一個離地的童話故事。

出路

鬆綁要對症下藥,短期需要紓緩學生的壓力,應該大幅度地放寛學生休學的限制,一來可以讓學生暫時離開沉重的課業,二來可以讓學生認識自己,為自己找一條生路。長期措施就是要進行香港經濟結構轉型,切實地為香港增添各種產業如藝術,高科技及創意等等。當家長意識到子女除了讀書還有很多路可以選擇,自然不會猛烈地催谷子女讀書,學生亦會因為自己有讀書外的出路,可以更輕鬆地讀書及學習。

總結

學生壓力已經開始爆煲,原因雖然未完全肯定,但壓力相信是關鍵原因。現在每拖一日,危機就會多一分,奈何教育局長竟提出進行一個六個月後才有的調查,實在是難以理解,我覺得沒有幾多市民覺得政府有重視學生寶貴的生命。現在只有靠家長和學生們自救,等政府做事已經太遲了。

(原文載於「評台」。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根本問題】「我們必須思考我們的制度為何沒有幫助更珍惜生命,更肯定自己的價值。我深信,自殺問題的根本是一個價值的問題,沒有正面認識自我的價值及生命的價值,生存對面對無日無之的壓力的學生而言,確是十分困難的。」全文:...

Posted by 明報文摘 on Thursday, 10 March 2016

相關字詞﹕文摘 學生自殺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