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空城藝術節」 ── 抗爭的另一種方式(文:周文慶) (15:41)

民主抗爭有多元多樣的方式:金鐘有和平佔領、旺角有鳩嗚與勇武、議會有拉布、戲院有《十年》──在坪輋,有藝術節。

三年前,當新界東北發展項目的「三合一」計劃(包括古洞北、粉嶺北、坪輋/打鼓嶺)空降落坪輋的時候,如一塊殞石撞擊在平靜清澈的湖面上,村民急急招開大會。這時人們才發現有一小群超然特權的人早已有「先見之明」地在東北囤了足夠多的地,等待政府高額的收地賠償。第一屆「空城藝術節」因此而起,連結了村民與很多攝影師、插畫家、藝術家與藝術工作者,以文化藝術的方式充權發聲。來到年中,政府因民意極力反對項目而作出了修改,暫時將坪輋/打鼓嶺剔出項目,延遲發展。

三年後的今天,自由繼續收窄,民主抗爭的社會環境更為惡劣,民間充權的抗爭依然,甚至更為激進暴力。「空城藝術節」來到第二屆,以比溫和還要更溫柔的方式(但溫柔並非消極;溫柔可以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強硬姿態)。它以藝術的方式在人們的文化──涉及教養、道德、審美、精神、信仰、權利與獨立思考等──層面上努力工作。

它明白,文化是極權最致命的武器。是以希特拉吩咐軍隊進城的第一件事就是破壞重要的歷史建築與文化機構(博物館、藝術館等),搶掠所有傑出的藝術品。因為一個失去了身份認同與集體記憶的民族或個人,就喪失了持續抗爭的理由與意志,也缺乏在破壞之後重新建設的知識與能力。德國人非常明白這件事,於是戰後他們不惜花費更多的資源與時間,仍堅持重拾一塊塊破磚爛瓦,接照建築物原本的樣子重新修復建築與歷史真相。在香港,在民意極力反對的情況下,威權的政府依然堅持親自操刀拆毀歷史建築,如皇后碼頭。

星期日下晝,我來到坪輋。這個藝術節比我想像之中還要更熱鬧。工作人員忙著一團接一團地帶著城裡來的旅客,在設計好的以觀看藝術作品為主的路線圖上參觀。但藝術作品並非「空城藝術節」的主角,它們只是一道道橋樑,讓你走進坪輋,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大自然的不同面向:村民的生活日常、泥土與流水、大自然原始的美、農作物成長與買賣的流程去向、市集的人情味、造物的豐富與多樣、廢棄的校舍與記憶的碎片……

捍衛自由與民主抗爭從來沒有唯一的出路,也不要寡頭的方式。「空城藝術節」透過藝術的方式,發拙與梳理流淌在人們血液裡的文化基因,收集瀰漫在空氣中的生活素質,凝結埋藏在泥土中的生命與記憶;把這一切提煉成我們共同珍惜的文化,並把文化的基因,推廣、滲透、複製與流傳到社會的每一角落。從而,為我們拓開了另一種由下而上的抗爭想像。

第二屆空城藝術節 -「坪輋村校之外」

20, 21, 27, 28 Feb(星期六、日,共4天) 12pm - 6pm

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你聽過未?】網民報料稱,早幾日母親突然問我登記左做選民未,點知阿媽好遺憾咁話「宜家做選民有$300收!你登記左就無啦」...... 報道﹕http://bit.ly/1mWz3fG【不忿黃保釋 前副廉政專員籲網民起裁判官底 倡設「法庭...

Posted by 明報即時新聞 on Tuesday, February 23, 2016

相關字詞﹕文摘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