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當愛國變為一種「搵食」工具 (文:陳智傑) (19:58)

政治娛樂化,是在資訊發達下,人們傳送政治資訊的途徑之一。不過,香港近幾年則反過來有「娛樂政治化」的趨向。不少過往在娛樂版出現的新聞人物,不時於港聞、政情等版面或時評節目粉墨登場,而且政治立場壁壘分明——在佔領運動時的「黃絲藝人」或「藍絲藝人」,又或在中港矛盾、社會爭議中展現得較為「本土」或「愛國」的名人等。

當然,藝人也有表達政見的自由。不過有趣的是,那些「愛國」藝人大多予輿論和網評「北上搵人仔」的「搵食」感覺。相較起上一輩的「老愛國」—— 一些跟中共識於微時、祖輩曾跟中共先烈出生入死的「老朋友」、「老戰友」或「紅色資本家」,回歸後冒起的「愛國勢力」,或多或少讓公眾有一種「搵食」、「務實」、「識時務」以至是「投機」的文化感覺。

「搵食」並非過錯,而香港社會的政治取態素來亦有務實的面向:在2010年,約六成民意接受當時溫和泛民跟中央達成的政改方案;在2014年佔領運動的後期,民調亦顯示大部分市民贊成示威者先撤離佔領區。然而,愛國主義最大的力量,本應在於其道德感召力和文化認同感,而非那一種「跟大佬搵食」的務實心態。

以「搵食」的心態和方式去愛國,在香港由來以久。在1980年代的名句:「馬照跑、舞照跳」,道盡「香港回歸後大可放心繼續搵食」的神髓。1989年的六四事件,激發了無數香港人身上的愛國熱血,但也傷透了部分港人的心,使有人從此「少沾政事、搵食至上」。中國改革開放,港人跨境生活經驗日增,既感受到大陸商機處處,但亦暗地裏更珍重香港來之不易的自由、人權,以及生活方式和都市感覺。

預示愛國變質為工具理性產品

除了生活經驗的點滴外,官方的愛國論述,在民族大義的意識形態下,亦不乏「搵食」心態。大家還記得前特首董建華那「國家好、香港好」的名句嗎?他老人家大抵不會只叫港人「跟中國搵食」,惟這卻是坊間裏最普遍的詮釋。及後,曾蔭權及梁振英政府的愛國論述,則更明確地把「把握機遇」放在口邊——把握國家每一個的5年規劃、中港跨境基建、遊學團、青年工作,以至是最近的「一帶一路」方略,都巧妙地以「搵食」的視角建構香港社會的中國想像。

再次重申,「搵食」確是無罪,每個城市都要「搵食」。不過,當「搵食」心態漸漸成為愛國的理由,當人們對以愛國之名「搵食」見怪不怪,以至大家都覺得「搵食」乃「忽然愛國」、「策略地愛國」的一種常識,那便預示了愛國主義正在變質為一種工具理性的文化產品,其道德感召力和文化認同感亦正在消散。

在我還當記者時,有一回有同事把愛國商人曾憲梓於公開場合裏大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錄音,在辦公室讓眾人共賞。很多人笑了,而我倒實在地覺得,他在真心地唱出心聲。另一邊廂,當我看着如今的一些親中或建制派的生力軍談國家、談發展時,心裏反而不太實在。也許,這是我的偏見吧。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原文載於2016年2月6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掌握最新消息,請Like「明報即時新聞」fb專頁!http://www.facebook.com/mingpaoinews

【開槍正確?】盧偉聰:不想以2秒鏡頭就判斷警員是否過分或是否正確。詳情:http://bit.ly/20SHc4a【盧偉聰指警員生命受威脅可開槍 否認調動反應慢 】http://bit.ly/20SGbcz【強調警使用最低武力 盧...

明報即時新聞貼上了 2016年2月9日

相關字詞﹕文摘 中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