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沽注一擲》 人們以為自己什麼都知(文:皮亞) (16:45)

很多人說,獲奧斯卡提名最佳電影的《沽注一擲》(The Big Short),是銀行家及金融經紀才看得明的戲。其實,銀行家及股票經紀就算看得明,也未必會去看,因為影片談論的正是他們。談他們什麼呢?

《沽注一擲》談的不是現在,而是過去。由2005年開始說,一路說到2008年。說的是美國金融市場,更準確一點說,是美國樓市按揭、買賣、借貸市場。這不是一部預言電影,故事人物雖然虛構,但時代背景是真實。2008年,美國樓市次按爆煲,引發金融風暴,雷曼兄弟倒閉,歷史事實有趣的是,有人連棺材本都賠掉,但亦有大把人袋袋平安,遠走高飛。你有你罵,他有他肚滿腸肥。金融買賣市場機制向來如此,只要不是違法,所有贏輸都與人無尤。《沽注一擲》要說的,當然也是一切都與人無尤,而背後則是官商和評級機構合力炮製的大騙局。說是騙局,好像又不太恰當,他們只是沒有說出真話而已。但問題當然是,只有他們少數人才掌握真相。

《沽注一擲》在故事發展之中,引入不少名句,其中一句,在影片早段引出,來自小說家馬克吐溫:「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你以為自己知道的其實是一知半解,這些事,令你惹來一身蟻。

個個都扮專家

原來馬克吐溫是先知。在金融市場,很多人都以為自己知得很多,個個都是專家,馬克吐溫寫的東西與金融無關,但就是「萬能Key」,一語道破金融市場的真面貌:你知道的,其實都是無知。只有上帝才是全知,金融市場的上帝,當然不是你我他那些尋常的投資者們。假如馬克吐溫炒股票,能否成為另一個巴菲特呢?《沽注一擲》說明了,要成為金融市場的大贏家,要看炒家個性。除了要看透市場未來走向,還要夠心狠手辣——不理得別人失去家財、工作和房子。

戲中主角全是銀行家及金融經紀人,角色性格奇特,不似經紀人,虛構成分很高。基斯頓比爾演的「醫生」,似自閉病人多一點,但他又神機妙算,人家看不到的,他最先看到,故事由2005年開始,亦由他的妙算出發,他預計到,美國次按泡沬將會不日爆破。但當時沒有一個相信他,當他發神經。

戲中也夠諷刺,由另一個故事主線,以史提夫加維演的另一班「疑似正直」經紀佬,從金融泡沬爆破的疑點出發,找到兩三個「平民個案」來驗證。其一,是一家大細的家庭,租屋住,個個月交租,但業主其實已經走路,業主用了他的狗名字借貸買屋,問題當然是,他竟然會借到。這一家大細,隨時無辜受害,無家可歸。其二,是脫衣舞娘,竟然有錢買下幾間樓,但每一間都是按上按,向銀行或財務公司借錢買,一間冚一間。最後,他們找到兩位財務公司貸款經紀,發了大財,笑到見牙唔見眼,他們說:專找新移民,批核他們借貸申請,讓他們買屋,懶理他們是否有能力償還。最後,幾個正直又火爆的經紀,不得不相信事實,樓市次按隨時會爆。

《沽注一擲》有很多行家術語,也有很多不是「常人」能輕易理解的投資衍生產品項目與名詞,令不諳金融的觀眾,睇到一頭霧水。看的時候很不爽,因為無法透徹理解戲中經紀們爭執的重點,及他們提到幾種關鍵的投資項目。不過,再設身處地去想,這不正是大部人投資時的心態嗎?有幾多人在進行金融投機活動前,會熟讀行家術語,又或者像銀行提醒那樣,投資前要明白及理解一切投資風險?不少人還不是一知半解,就押上了身家。《沽注一擲》的另一諷刺也在於此。

沒有英雄的故事

《沽注一擲》故事沒有懸念,因為背景是歷史事件,2008年次按爆煲,造成金融風暴。我一直在看戲中全部經紀角色的造化,他們會有一個半個想做一點事,做一下英雄嗎?有部分經紀角色,真的想做一點事。史提夫加維就經常想在公開場合,踢爆真相。兩個年輕想發達的投資者,當知道真相後,致電家人叫他們小心投資之餘,也找來在報館當高職的朋友,想他報道真相,踢爆評級機構的謊話。

不過,《沽注一擲》終歸都是沒有英雄的故事,就像戲中再引出的小說家名句,來自村上春樹寫的《1Q84》:「Everyone, deep in their hearts, is waiting for the end of the world」。人人都等待世界末日到來,只乾着等,而不會做什麼。《沽注一擲》是少有沒有令主角得到什麼道德教訓的電影。戲中所有經紀人,都因為預測到金融市場泡沬爆破,及早沽空,發了人家破產的財。然後,逐一隱世。

打破「第四堵牆」手法

《沽注一擲》的批判,不是經紀人,相反頗保護經紀人形象,只要看看畢彼特和賴恩高斯寧演的角色就知。大概這也是商業考慮,假如連經紀人都鬧,便再沒幾多「有機會看得明」的觀眾會入場了。同樣也沒有拿如羊群一樣的投資者來開玩笑,槍口只指向金融制度,及官商勾結。當政府財金官員也暗中跟投資銀行利益眉來眼去時,小投資者就只能自求多福。

《沽注一擲》是狂躁的喜劇、諷刺劇,不是嚴肅的金融劇情片,拍攝手法受馬田史高西斯的《華爾街狼人》影響,強調戲劇性,想淡化寫實,人物角色性格都很誇張,像基斯頓比爾般行為乖常,畢彼特就非常冷漠。馬田史高西斯打破「第四堵牆」的手法,也被《沽注一擲》活用。在《華爾街狼人》演主角的里安納度狄卡比奧,演戲中途會對着鏡頭跟觀眾說話,《沽注一擲》不少角色照樣學樣,幹了一件事之後,就看着鏡頭跟觀眾說話,如告白一樣。打破第四堵牆的意義,不外乎想告訴觀眾,戲中看見的不是真事,只是演戲而已,沒有影射,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是真也好,是假也好,《沽注一擲》的引句,總算發人深省。戲中金融行家從華盛頓酒吧聽回來的話,是這樣的:「Truth is like poetry. And most people fxxking hate poetry」。

原文載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6年1月24日)

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斟酌實況】「據說有一支中大莊想引入譚仔、貢茶或pepper lunch。我倒是想從『好右』的commercial viability 來商榷。回答下這些市場的、真實的商業問題吧。」全文:http://bit.ly/1lUBlvA「怪...

Posted by 明報文摘 on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6

相關字詞﹕文摘 電影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