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樓市去庫存:只怕功名難成萬骨枯(文:高健) (16:51)

早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6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化解房地產庫存」也被列入其中。為此,中央還開出藥方:通過落實戶籍改革、加快農民工的市民化以擴大有效需求、鼓勵投資者購買住宅庫存成為租賃市場房源提供者、鼓勵開發商適當降低住宅價格、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等等。

從提法看,確有明顯進步,但若展望政策落實,只能謹慎悲觀。樓市火爆不再,早年那些限制性政策或變相取消,或名存實亡,真正起效的所剩無幾,但又是無人敢碰的雷區:路人皆知一線城市限購取消必致飈漲,京滬深三地連取消時間表都不敢想;首期比例鬆動空間有限,銀監會、央行也不想擔重蹈美國次按危機的責任;按揭利率決定權基本已歸銀行,惟風險控制當頭,難言折扣優惠。

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言論就是中央表態,這態度不可小覷,它不僅有助於外界形成對地產政策的預期,同時標誌着市場規律強勢回歸樓市,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本屆政府尊重市場規律的態度。

態度端正了,但手法並不高明。如果說城鎮居民公積金制度之困已初露端倪,那讓農民繳納公積金,表面上是戶籍改革、城鄉平權,實際上又是一個「龐氏騙局」。即便部分農民成功買樓,但成為有產者不等於生活改善,他們將步城市人的後塵成為「房奴」,跳入圍城另一邊。而所有的美好歸於國家層面,那些追求表面城鎮化拔地而起的空樓或得到接盤,已出現缺口的城鎮公積金很可能得到新的注資。

國企要為國去庫存

相比下,推行專業化、規模化租賃看上去很美,實質背後也是隱患重重,核心問題在於誰來投資庫存住宅。國內租售比遠高於國際水平,即租金太低、樓價太高,很多人因此寧願租樓。從投資角度看,買房最好的獲利途徑是升值後賣出,絕非出租。古語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不肯做虧本買賣的企業,自然會尋求政府「鼓勵」,結果多半將會形成新的灰色地帶,最終又會是納稅人埋單。

中央政府騎虎難下,既想尊重市場規律,又怕內地樓市崩潰拖累經濟。回想當年,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倒了,但高盛和AIA得救。道理何在?不至於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地雷,乾脆直接引爆,愈早愈好,為收拾殘局贏取時間和空間。既然國企開發商可以為國造樓、為國買地,自然也要為國去庫存。國企本就不是市場化產物,自己造的自己租賃運營,整體成本較低,而且可以延長單純開發商的業務生命線,更免得拉其他企業進來蹚渾水。城鎮的空置樓宇與其出售套牢農民、解放開發商,不如破產清算還地於農,興許是條長期的出路。

莫怪筆者無情,但破解樓市危局注定是一條血路,難再有一將成名,卻必然萬骨朽枯。

(原文載於2016年1月4日《明報》觀點版。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掌握最新消息,請Like「明報即時新聞」fb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mingpaoinews

【藍天呢/____\?】話說廣州都幾近香港……http://bit.ly/1mudKmG【台推首支視訊兒童手錶 家長全天候得悉子女行蹤】http://bit.ly/1kEn19R【短片:網上熱話】女子地鐵食鳳爪兼吐骨網上熱爆 變無...

明報即時新聞貼上了 2016年1月3日

相關字詞﹕內地樓市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