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紀錄我城】本土影像裏的投票箱 香港獨立紀錄片的年度取向(文:魏時煜) (16:04)

編按:紀錄片導演魏時煜,撰文盤點香港2015年以來的社運、時事專題與家庭本位的紀錄片作品。今天,魏時煜續談各紀錄片的細節。

《執政風雨》開場於二○一二年三月的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前,結束於二○一四年第二次民主選擧結束之後,共有六個主要人物。影片開始時,這六個人基本團結一致,在鏡頭中顯示出為了民主理想準備拼搏的狀態,因為當時他們面對的是原村委會的挑釁。本片剪接緊湊、段落清晰,人物情感和周村氣氛處理得錯落有致。一人一票選舉出的村委會,第一個行動就是打掃街道。接下來我們看到他們拿着公務員的卑微工資,開始處理無窮無盡的公務。蜜月期一過,村民們又開始不滿意,因為土地仍舊沒有要回來。理想,在前朝遺留的衆多問題面前,變得蒼白無力。訓練有素的村民們再次組織起來抗議、示威、封路。在動蕩的局勢中,人民難以正常地使用他們的權利;在生鏽的體制中,民主訴求似乎也只能停步在泄憤狀態。影片到了這裏,被渲染為中國民主之希望的烏坎,已經褪盡了瑰色。

我相信好的紀錄片工作者,本身除了良好的人性還要有智慧。他們既要尊重拍攝對象,也要尊重事實。在這兩種尊重發生矛盾時,如何把握好平衡,是最大的挑戰,因為這關乎觀衆是否相信他們看到的一切。本片的兩位導演憑着尊重,拍到了一些影片中的華彩段落。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村委會主任林祖戀,在選舉前、中、後都會有「合時」的姿態,面對警察和村民,都不慌張。有人向副主任和委員行賄時,他並不反對他們接受;而事發後,他把三人寫的檢討在地板上攤開,展現給兩位導演:那一刻他臉上好像鮮花怒放的得意真是令人難忘。當然受賄者的態度也重要,配合如張建城者,再次當選委員;不配合者,要麽被拘留、要麽退出遊戲。值得稱讚的是,即便衆口同開時,兩位導演也能用冷靜的攝影機勾勒群像,並且整個拍攝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與所有被拍攝對象都保持了良好關係與適度距離。對於香港的明天,今天的烏坎無疑是一面鏡子。

早在今年一月,就有幾部關於雨傘運動的短片在獨立電影節上放映,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短片的容量讓它們不能承載比較全面的記錄。因此郭達俊和江瓊珠聯合導演的《幾乎是,革命》在今年五月完成時,不說是萬衆期待,也是在前幾次放映中滿場。他們拍攝的起點是二○一三年一月戴耀廷發表第一篇關於佔中的文章,結點是二○一五年二月一日民陣遊行,歷時兩年多。拍攝伊始,就選擇戴耀廷、梁國雄、黎則奮、周庭等七人為軸心人物,這其中雖有老中青的平衡,但是隨着事件的行進、年輕人佔據街道後,導演們也拍攝不少年輕人的場面。所選人物中,我們可以特別清晰地看到戴耀廷、梁國雄兩人思想和期望的變化,以及他們面對不斷變化的現實情况的反應。周庭宣布要退出一段時間之後,鏡頭自然較少,但是鏡頭中仍有黃之鋒和學聯的年輕人。我在城大安排了一次放映,香港學生認為影片中太多老人、對年輕人表現不足,但大陸和外國學生驚異於運動竟有如此多的年輕人參與。我看過其他香港放映的紀錄,發現也有類似評論,可見每個參加運動的群體都希望看到對自身的呈現。

在紀錄片如何表達魔幻現實

其實不論誰做雨傘運動紀錄片,最大挑戰肯定是素材的選取。《幾乎是,革命》開始於最後清場前的一夜,有人不捨、有人痛心、有人懷抱希望。接着,我們看見ifc頂上,出現了村上春樹《1Q84》中描述的兩輪月亮,讓我們熟悉的場景帶上了魔幻色彩。導演一開場,就借韓連山之口提示我們,佔領中環之前,反國教運動中香港人已經佔領過公民廣場和政府總部。雖然不少人健忘,但兩位導演有條不紊地展現給我們戴耀廷民主方案的商討日、六.二二電子投票、七.一學聯預演佔中、九.二二學聯和學民思潮的共同罷課等重要行動。他們並沒有渲染九.二八的暴力,甚至《海闊天空》、《撐起雨傘》等運動歌曲也是一帶而過,在影片後半段,也呈現了不少街頭討論的場景。雖然影片長度接近三個小時,整個影片並不沉悶,因為它一路幫我們理清之前較為混亂的事件因果,一方面也讓我們看清了各種人群、思潮間的角力。導演提到他們兩人一機,不能走遍所有場域,但是利用蘋果新聞的影片,補足了我們對於那些暴力鎮壓與激烈行動的記憶。我十分明白也尊重這樣的選擇。真正關注香港的人,都應該看到這一份珍貴的記錄,因為這是一份相對全面、冷靜的,對於整個運動的思考與記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曾經應邀在台灣放映,《電影欣賞》也登出《全台撐雨傘》的文章;影片在山形國際紀錄片節放映時,日本觀眾則比對《太陽不遠》熱烈討論。

從表面上看,香港人可以簡單分為經歷過和沒經歷過社會運動的人,這種經歷也的確會影響對運動的看法;但這兩個人群中,也各有樂觀與悲觀主義者,這就是為什麼跨代的合作是可能的。目睹過香港社會運動的中老年人,可以說在雨傘運動中充分認識了青年人的行動速度;但是後者對於前者的認知,卻並不容易。黃之鋒對於中老年人造成今日香港的局面卻不能負責的批評,是年輕人認識中一個主要的倒向。佔中三子準備了幾年的方案,在黃之鋒跳入公民廣場的剎那,變成其後失控的一個月。九.二八的催淚彈,有如一九八九年的絕食行動,引來了廣大民眾對學生熱切的關注與支持。在這樣一個運動中,紀錄片究竟可以起到什麼作用呢?

十一月二十八日,在藝鵠書店放映陳耀成的《火紅年代:吳仲賢的故事》及其雨傘運動紀錄片的二十五分鐘預告片時,莫昭如、梁國雄、梁耀忠、黎則奮、學聯代表鍾耀華,一起參加了討論。黎則奮認為和八九學運相比,雨傘運動的重要性和規模都有限,而且對於民主的訴求並沒有更高一個層次。鍾耀華則批評因為前輩們絕少總結歷史,今天年輕人想要了解歷史時,面對重重大山。從陳耀成的預告片中,我們看到他選擇的核心人物包括民主黨前任主席李柱銘、現任主席劉慧卿等人,當然也有戴耀廷、梁國雄,還有黃之鋒和一個城大的女生等。作為香港重要的知識分子導演,陳耀成對於歷史的表述,常常充滿強烈的情感和迭起的戲劇高潮。我很喜歡陳耀成的電影,在熱切期待他雨傘運動新片的同時,我也更加充分地認識到冷靜的《幾乎是,革命》的價值。 

(二之二,全文完)

作者簡介:紀錄片《紅日風暴》、《金門銀光夢》導演,平日教電影、寫電影、做電影

(原文載於2015年12月15日《明報》副刊,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相關字詞﹕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